問題意識與課程目標
by 網站管理, 2014-03-08 17:41, 人氣(1178)
一、問題意識
西方傳播學大師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曾提出「媒體即訊息」
的概念。意即在資訊的部落社會中,除了短暫片段的實際接觸之外,
我們對陌生大眾(其他族群)的理解通常來自各種媒體訊息的自我建構
,但由於媒體自身產製邏輯的限制,主宰著主要論述權/話語權,我
們承載的常常是片段、零碎、甚至帶有標籤、偏見、歧視與誤解的資
訊,以至於形成我們「自以為是」的客觀理解。
族群關係或是認同,除了是個人內在經驗之外,更多是來自歷史與
文本的集體記憶傳承,那麼我的認同真的是我的認同嗎?那麼又是誰
的認同呢?本課程在深度的本體論/存在論上如同高達瑪(Gadamer)和
德希達(Derrida)的主張:強調文本(向讀者)的開放性、歷史時間視域、
解構文本存在的神話,以讀者自己的(時空/歷史)視域重新詮釋。
關係與認同雖然大多時候是糾纏不清的幽靈,煩惱即菩提,卻也讓
我們仔細思考其侷限性。本課程希望學生在瞭解歷史、媒體、文本、
詮釋…的存在本質之後,解構--詮釋--重構自己的經驗與知識,重新檢
視移民社會的關係與認同。
二、課程目標
在前述問題意識下本課程之目標為:
(1)全面加強觀察表達等基礎能力、(2)關於本課程各項主題的人文社
會科學領域知識、(3)養成同學對於新住民的尊重與包容的多元文化態
度。其評量指標為:(1)是否可以認識台灣移民社會的過程與本質;(2)
是否知道認同的本質與基礎;(3)是否認識台灣各族群認同的形成;(4)
是否可以發展出正確的多元認同態度;(5)是否能大致建議台灣應該採
取什麼樣的多元族群與教育政策。
所欲含括的公民基本能力為:
1.歷史智識與歷史思維:具備歷史事實知識、理解歷史及探究歷史的能
力;提升對人與事的理性分析、思考及判斷能力;4.培養對不同社會
、文化的尊重與包容態度;能夠從歷史中看出自己、社會與歷史三者
間的關聯性,並將社會文化的問題視為自己的問題來思考,以善盡社
會公民的責任。
2.思考與判斷能力:能夠針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推理及判斷,提出有
效的個人看法而不盲從他人意見;能夠用道德推理的方法處理現實生
活中的各種倫理難題。
3.公民素養與社會責任:具備人權觀念、法律知識及守法的精神,並能
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參與民主活動;瞭解媒體在公民社會中的重要性及
其再製生產關係,並能以多元客觀立場奉獻已力。
4.社會關懷與實踐力:能夠以實際行動服務社會並關懷弱勢族群;能夠
尊重性別、族群及社會地位的多元差異,以平等的觀念促進和諧的社
會互動關係。
透過正式課程和各項作業,整體將上述能力和語言文字與溝通能力展
現在影像作業的規劃和執行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