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關於佛教中的身體
健行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健行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先聽我說個佛經中的故事吧!那是佛陀在某輩子曾經發生過的事,「割肉餵鷹」。在《菩薩本生鬘論‧尸毘王救鴿命緣起第二》中佛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這世界有一位叫尸毘的國王,他一生慈悲且愛民如子。那時候第三十三天的主宰帝釋天做神的時間就快要結束,必須輪迴到人間來了,於是滿臉愁容。他身旁的臣子就問帝釋天為何如此悲傷?帝釋天就說:『我就要死了,可是一想到人間的佛法早已消逝,我再去做人,又能夠向誰學法呢?』那位臣子聽到後便跟帝釋天說:『如今世間有個叫尸毘的國王,他十分精進學佛,你可以投胎給他做兒子,就不必恐懼煩惱了。』天帝聽了仍有疑惑,便想找方法試試這位國王是否真的如他的大臣所言。於是就要他的臣子先變為一隻鴿子,祂自己則化作一隻老鷹,假裝追著這隻鴿子,一直追到這國王旁邊。鴿子十分恐懼的飛到國王腋下躲避,此時老鷹站在國王面前張嘴對國王說:『我餓壞了,鴿子是我的食物,請把鴿子還我。』國王說:『我曾發誓要救護一切眾生,所以不能將鴿子給你。』老鷹於是說:『大王你既然愛護一切,那我吃不到鴿子肉也會死呀!。』於是國王便拿起刀子割下自己屁股的肉給老鷹吃,希望因此可以換得鴿子的生命。老鷹此時又說:『國王你只割了一點肉就要換鴿子的命,這樣並不公平;你應該割下與鴿子同等重量的肉給我吃,我才能活下去呀!』於是國王將鴿子的身體與自己割下的肉各放在天秤的兩端,可是等他把屁股的肉都割完放到秤上,鴿子的那一邊依然比較重而垂下著。於是他不斷割肉,卻仍然無法看到秤的兩端達到平衡,最後他用盡力氣的終於爬上了秤,將自己全身都躺在秤上,秤才終於平衡,天地也因此大為震動。」
從表面上看,這個故事好像直接了當的告訴我們佛教是如何的看輕這個身體,所以佛陀身為國王時可以捨去自己的生命。然而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的推敲一下,就會發現,如果佛教只是看輕身體的話,那麼鴿子的身體又有什麼值得救呢?牠的身體也和人的身體一樣終將敗壞呀?因此,我們可以明白,這故事主要的不是在宣說身體的不重要,而是在講眾生平等,生命不因為大小種類而有分別。
那麼,佛教對於身體的看法究竟是如何的呢?為了表示言之有據,不是我的空言漫語,請讓我再引一段佛經經文來做說明。在佛教中以身體示疾來說法最有名的例子應該非維摩詰尊者莫屬了。在《維摩詰經》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
「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夷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在這裡,維摩詰告訴所有來看他的人,我們所珍惜愛戀不捨的身體的實際真相是「如聚沫、如泡、如焰、如芭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浮雲、如電」般的虛幻無常且不可依賴。佛經善用譬喻,那是因為一切真實狀況都無法用言語來說明清楚,因此他只有透過以各種短暫的世間現象來做身體無常幻滅不可依恃的比喻,來傳達身體虛幻的事實。
然而佛教對身體的看法真的只有如此消極與負面嗎?身體在佛法中除了虛妄不堪之外,有沒有其他更為積極的意義呢?
中國的禪宗史中有一首神秀做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世人都好談玄說虛,也愛豔唱絕倫,但佛法講修行,本身就是個身體力行的事,不論是把佛理說的再如何玄妙,若不能在身體上老老實實做去,那是全然無濟於生命的。神秀的這首偈子首先便點出了身體本身實是做為開啟我們菩提智慧種子的最大根本,而暫居於身體之中的心則像是一只不將不迎的明鏡,能照見一切卻又不留戀一切。他將身體和心靈等同來看,並沒有像後世俗解般的一味提高心靈精神的層次而貶低身體的價值。
總之,佛法中的身體並非只是消極負面的東西,身體在佛法中的真實涵義,一方面是工具和管道,那是精神心靈所之所以可能修行成就的憑藉;另一方面也是個象徵與提醒,那是藉著隨時都在敗壞消失的現象去逼顯出生命真實永恆存在的不在此處,進而使人們明白生命的真相需要從身體以外的地方去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