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登入
by 網站管理, 2015-01-07 11:16, 人氣(1075)

尋找愛:《星際啟示錄》(星際效應) 伸延閱讀

https://thestandnews.com/cosmos/%E5%B0%8B%E6%89%BE%E6%84%9B-%E6%98%9F%E9%9A%9B%E5%95%9F%E7%A4%BA%E9%8C%84-%E4%BC%B8%E5%BB%B6%E9%96%B1%E8%AE%80/

2014/11/19 — 10:00

周達智

圖:TESSERACT
Credit: Altered State Youtube 截圖

圖:TESSERACT
Credit: Altered State Youtube
截圖

《星際啟示錄》高潮一幕,掉進黑洞的太空人在一個四維度超立方體 Tesseract 中遇上逆時序重現的女兒少時房間,留下量子重力學關鍵的密碼,讓她長大後解決物理難題,帶領人類逃離地球,殖民太空。導演路倫不惜盡廢前功,在最重要關頭穿越科幻的禁限,以玄學的「愛」——在時空以外的第五維度力量——拯救人類。

路倫這個「愛的啟示」對執著於科學忠實的影迷來說不啻是反高潮。由被《引力邊緣》提升了的期望高位墮回舊片《第五元素》的假科學泥沼(該片的第五元素亦是拯救世界的愛),身兼製片人的物理學家 Kip Thorne 亦無力挽救,筆者頗為失望。在宇宙學理論足以模擬宇宙百多億年歷史及星體細節的今天,穿越時空的科學想像垂手可得,路倫的野心怎麼仍需要在終極以虛幻來滿足?

詩人廖偉棠在影評《為未來的鬼魂寫詩》中,將路倫的愛理解為無以為名,蘊含宇宙真理的「道」。他說,「對於不可說的,應該保持沉默——但當你努力言說,就是詩。」若能接受詩人這樣地善意解讀,《星際啟示錄》仍可是一部令科學人雀躍的娛樂鉅製。最少它已引起不少人對科學,甚至詩的興趣。

詩人指出,電影主題詩 " target="_blank">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包含一個巨大的意志」,推動人類存在下去。不過,路倫「努力言說」的,顯然不是 Dylan Thomas 的十九行浪漫短詩所能企及。《星際》的野心需要一部跨越時空的現代史詩來承載,那只能是 T. S. 艾略特 Four Quartets

在這首奠定廿世紀最偉大詩人的終身成就的四部長詩中,艾略特以氣、土、水、火四元素為各部的主題,沉思時間和生命的意義,當中出現了十四次的愛算是第五元素。

艾略特的愛可以是世俗的 (Thus, love of a country / Begins as attachment to our own field of action),可以超越時空 (Love is most nearly itself / When here and now cease to matter.),可以是最為人熟悉的未段中的回到原點的動力:

With the drawing of this Love
And the voice of this Calling
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更可以是主宰宇宙運行之道:

Love is itself unmoving,
Only the cause and end of movement,
Timeless, and undesiring

及時間背後的推手,驅動生命在生滅交迭中演化繁衍:

Love is the unfamiliar Name
Behind the hands that wove
The intolerable shirt of flame
Which human power cannot remove.

Four Quartets 的大愛就是藴含著宇宙真理、推動時光流逝的「道」,不會容許時間逆轉。《星際》的第五維度玄學死結,就只有魔術可以打開。在大詩人面前,任憑多努力地言說,路倫的愛都顯得蒼白無力,不能成詩。

意猶未盡,又無意在劇情的因果悖論中糾纒,執起閒置書架多年的奇書。

愛因斯坦的夢 (Einstein's Dream) 》是麻省理工人文學科學授 Alan Lightman 於愛因斯坦的「奇妙的 1905」百年誌出版的散文小說,以卅個夢境刻劃在超現實時間下運行的世界。Lightman 出身加州理工物理系,論文指導老師原來也是 Kip Thorne !他精緻而深刻的文字被陳之藩在序中許譽為「千仞文章寒碎玉」,書成就是一部和科學對談的長詩。著有《水靜花流:科學與詩的對話》的哈佛古詩博士童元方的譯本同樣「秋水文章不染塵」,對原著有著宗教般的虔誠,在秋日黄昏一口氣讀完,心靈的滿足不是離開 Imax 影院時那種「終於看了」的亢奮可以比擬。

如果你忍耐到這裡,相信不會怪責筆者開首就來個終極劇透。容我再透一點:

《夢》中, Tesseract 是有人味的:「在這個世界裡,時間是看得見的坐標的一維⋯⋯她來不及收拾箱子,就衝出了她的家⋯⋯一直衝向未來去。」時光逆行的世界,先苦後甜:「一男子站在他朋友的墳地旁⋯⋯但是他沒有哭。他朝前望向那一日⋯⋯他們兩人會在一起飲麥酒、駕舤船、談天說地。」而「在時間即圓的世界裡,每一次握手、每一個吻,都將一絲不移地重演又重演。」在第四個夢裡,Four Quartet 的宇宙和個人的時間交織纒綿:「第一種時間不棄不降,一切都是命定。第二種時則時一路行來,因機而變。」

後記:路倫愛的敗筆

原文只是書介,篇幅及性質所限,不便對電影作評注,這裡稍作補充:

科幻片本不囿於科學現實,蟲洞、多重宇宙、多維度弦說等等未成科學理論的奇想都可以用來構想劇情和影像,甚至以超光速粒子 Tachyon 向過去發出摩斯密碼所引起的悖論爭議仍屬於科學範?,但路倫兄弟在關鍵情節横空使出靈性維度的「愛」來冒充屬於自然現象的力量,是《星際啟示錄》作為現代科幻片的敗筆。

可是,如果我們欣賞艾略特亦是象徵宇宙運行之道的愛,如果科學家 Lightman 也用散文詩演譯超現實的時間流竄,何不接受廖偉棠的善意解讀,給路蘭一張「詩意許可證 (poetic license)」,接受越軌的愛?

在《愛因斯坦的夢》的文學世界裡,時間逆行、靜止、週而復始、暗流交織⋯⋯,讓讀者帶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設身易地思考時間之於人的存在的意義。客觀和冷漠的科學就是需要這樣地運用詩性的想像,將人類探索大自然亮起的點點星光連成圖象,賦予人文內涵。作為科幻片導演,路蘭早已領有這張「許可證」,但在天馬行空的科幻世界,一不小心就會闖入偽科學誤區。

路倫兄弟和 Kip Thorne 聯手為《星際》度身訂造的宇宙理論模型類似 "Theory of Everything" 的弦理論(string theory,不是玄學!),具有時空以外的額外維度,容許訊息通過重力穿越高階維度傳到過去。在這個宇宙裡,時空以外的維度是現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沒有它們就不能解釋自然現象和科學定律。路倫將「愛的力量」安排在第五維度,等於在大自然的背後植入了一個超自然的靈性維度,《星際啟示錄》努力經營的科學邏輯和秩序於是立刻土崩瓦解,自行内爆。

廖偉棠說對了一半,「對於不可說的,應該保持沉默」。喜歡《星際啟示錄》的影迷,包括筆者,唯有將路倫「努力言說」了的愛視作廢話。

伸延閱讀

1.     廖偉棠,為未來的鬼魂寫詩

2.     T.S. Eliot, Four Quartets

3.     Alan Lightman, Einstein's Dream

4.     艾倫·萊特曼,愛因斯坦的夢(譯:童元方)

5.     TC科學不是幻想:星際旅途上和時間偶遇:《星際》時間幻象背後的物理不外乎相對論描述的時間澎漲及重力扭曲時空及減慢時間,若只想明白箇中物理原理,看筆者這篇小文已足夠。其它時空飛越的科學猜想,不是這個宇宙的生物可以「明白」的。

6.     Stephen Hawking,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由霍金親自講授,一課到位,不用看《時間簡史》。

7.     Sean Carroll, From Eternity to Here:我嫌《時間簡史》太簡,Brian Greene The Fabric of the Universe 太科普,Sean Carroll 這本最認真,特別是將科學理論和猜想分得很清楚。書未鄭重指出,多重宇宙不是科學理論(科學能給予的最高榮譽),只是預測。

8.     Kip Thorne,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星際啟示錄》製片人及科學顧問親自讀解電影引用的科學知識。

原文刋於蘋果日報 What we are reading,本文曾作增補及加了後記。

(文首圖 #t=798">Youtube

 尋找愛~星際效應.docx尋找愛~星際效應.docx

by 網站管理, 2014-11-24 18:26, 人氣(899)
http://etetet91.pixnet.net/blog/post/7402666-%E6%99%82%E9%96%93%E6%A9%9F%E5%99%A8%EF%BC%81%EF%BC%9F
by 網站管理, 2014-10-09 17:00, 人氣(981)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002/408418.htm?from=fb_et_share


 

英國女大生發明「Bump Mark」檢測食物新鮮度。(圖/翻攝自戴森獎官網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垃圾問題日益嚴重,根據國際知名科學期刊發表的論文顯示,全球每天約有350萬噸垃圾,其中有一大部分是食物。英國女大生帕克泰特(Solveiga Pakstaite)為解決食物過期問題發明「Bump Mark」標籤,凸起標籤會隨食物新鮮程度起變化,消費者用手一摸便可辨別腐壞食物,她也因此設計獲獎。

《每日郵報》報導,帕克泰特的設計靈感始於與盲人合作,她曾說,想要找出能讓盲人辨別食物是否過期的方法。「Bump Mark」一共有四層,其中成分有動物蛋白、塑膠片,會透過動物蛋白的濃度模擬奶製品或肉類的新鮮程度,當包裝內的食物開始不新鮮,標籤會凹凸不平,消費者用手指一摸就能辨別。

帕克泰特今年在倫敦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完成學位,而「Bump Mark」這項設計讓她獲選為戴森(James Dyson Award)產品設計獎英國冠軍,贏得2000英鎊(台幣98650元),目前已申請專利。

聯合國食品報告指出,歐洲居民每年扔掉近1億噸食物,雖「Bump Mark」還在實驗階段,但帕克泰特有信心能夠幫助家庭減少食物浪費量。

標籤凹凸不平表示包裝內食物不新鮮 。(圖/翻攝自戴森獎官網


原文網址: 英國女大生發明智慧標籤 一「摸」就知食物新鮮度 | ETtoday新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002/408418.htm#ixzz3F3oUUFyI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附件
by 網站管理, 2014-10-06 17:47, 人氣(922)
samsung future life and style
by 網站管理, 2014-08-23 11:48, 人氣(844)
原文出處
http://www.epochtimes.com/b5/4/8/27/n641600.htm
註: 2020 一片台灣譯為 銀翼殺手
附件
by 網站管理, 2014-08-23 11:39, 人氣(1151)

科幻電影的難題 在太空中不會發生這種事

地球圖輯隊 2013/10/19 發表於 生活 科技

你看過電影《地心引力》沒?這部近期上映的電影不只引起許多觀眾討論,還再度點燃科學界的戰火。


#1

電影《地心引力》正在科學界中引起一陣議論,學者專家都在討論影片中符不符合真實情況,這也帶出一個問題──到底科幻電影要不要符合現實,傳達正確的知識?電影製片人應該要遵守基本的科學規範嗎?還是說其實只要讓觀眾的想像力盡情奔放就好?

BBC邀請觀察媒體多年的作家艾利森(Peter Ray Allison)分享他的看法。

#2

科學和科幻電影之間的關係一直受到學者們激烈的爭辯,例如近期電影《地心引力》。這部描述兩名太空人因太空梭毀壞而受困太空中的故事,在美國上映後得到許多影評的讚賞,他們認為電影在科學考證上下足了工夫,所以片中的橋段都傳達了正確的科學現象。

但天體物理學家、同時也在海登天文館擔任館長的泰森教授(Dr. Neil deGrasse Tyson)卻發現這部電影在太空的描繪上有點不對勁。他在自己的推特上丟出了數則他發現的缺失後,又寫下他「很享受這部電影」,這讓人好奇到底電影出了甚麼錯。

有點不對勁

泰森教授的描述中,他表示電影中的哈伯望遠鏡(在海平面上方350英里處的軌道運行)、還有國際太空站(在海平面上方250英里處運行)、以及中國的太空站是不可能出現在彼此的視線中。

最重要的是,許多衛星是從西到東地繞行地球,但是在《地心引力》中卻是從東邊到西邊。他也指出,劇中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的頭髮沒有呈現出無重力的漂浮狀態,儘管這個部分在物理界上不算是個大錯,但卻顯示出拍攝科幻電影的難題──要在沒有把演員送上太空的狀態下拍出無重力狀態。

#3 硬式科幻小說

在科幻小說界裡,尤其是在「硬式科幻小說」中,科學的正確性是被奉為圭臬的重要規範,但在科幻電影中,則多半會以酷炫的拍攝技巧為重,現實真相被擺一旁,大眾的視覺娛樂享受為先。

小補充:什麼是「硬式科幻小說」?
硬式科幻小說不會刻意忽略或超出科學的範疇,簡言之,這種類型的科幻小說尊重科學精神,不會用超自然或炫麗的方式來解釋事件和現象。

#4

照片中是祕魯有名的納茲卡線(Nazca Lines)。

難解的電影成考題

回顧過去的科幻電影,導演想像力無遠弗屆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麥可貝(Michael Bay)執導的《世界末日》(Armageddon)片中,就曾出現過許多不符科學的現象。像是太空梭在很近距離的狀態下與推進器和油箱分離(會有撞擊風險),小行星用近似於地球引力的方式吸引物體等等。當時電影還引起有興趣的人進行實驗,看看要用多大的炸彈才能炸掉電影中的小行星。答案是:超大。

另一部電影《全面失控》(Red Planet)也是以許多難解現象出了名,例如片中的現代設備可以跟一台陳舊的俄國製裝備相容(請想像一下把一台最新的電腦跟80年代的電腦連在一起的樣子);或是片中出現的火星線蟲,導演只交代了線蟲是在30年前從地球送到火星,但這長得比較像是甲蟲的火星線蟲怎麼進化、之前吃些甚麼都沒解釋。

頭大的NASA

看到這麼多「太有創意」的電影出現後,美國太空總署NASA也受影響作出回應:他們把《世界末日》當考題,問問訓練生電影中那些現象不可能發生;然後也拒絕擔任《全面失控》的顧問。

#5 最沒科學根據的是

擔任太空船科技顧問的多洛佩(Ed Trollope)認為眾多的科幻電影中,錯最多的莫過於「音效」,他說:「在科幻小說中,『最沒科學根據』出名的例子莫過於聲音因為太空是真空的狀態,在那樣的環境下應該是完全無聲的,所以爆炸或是船艦的引擎聲都不該存在。」

電影中的太空世界出現爆炸、或是其他音效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觀眾需要。

太空船的慣性動作

但電影中還有其他讓科學家們很難接受的情況,多洛佩就說他對於常被電影中的場景激怒是習以為常,「雖說在太空中,你有很多原因要讓引擎保持開著狀態,但這不包括『保持速度』,因為一旦關掉引擎時,你就會停不下來。」

「我不會刻意點出哪些電影/書籍/連載小說犯了這樣的錯誤,因為這真的太常發生了。但這邊我要表揚一下電視影集《巴比倫5》(Babylon 5),因為這部影集確實地呈現太空船的慣性動作。」

#6 還是有資優生

並非每一部電影都會讓科學家看到搖頭嘆氣,在電影《2009月球漫步》(Moon)中就合理地呈現了未來人類開採月球上的氦氣-3時的可能性,因為氦氣-3在地球上非常稀少,但月球上就多了一些,而片中描繪人為輔助的自動開採技術是有可能的,不過要花多少錢去做這樣的技術在電影中就沒有提到。

另外,茱蒂佛斯特主演的《接觸未來》(Contact)中,主角接收到外星生物的訊號,這也顯示出「搜尋地外文明計畫」(Search for Extra Terrestrial Intelligence)想要尋找的方向,因為這部片是由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擔任編劇,所以當你發現影片可以正確表現出訊息的傳送和接收的時間點時,或許也就不會那麼驚訝了。

#7 科幻小說成功預測未來

除了盡量如實呈現科學世界外,科幻小說能做的事情還有更多,因為它們能描繪未來的可能性。作者亞瑟(Neal Asher)就說科幻小說描繪的未來是「雖不中亦不遠矣過去外界多半會批評科幻小說就是充滿了雷射槍和太空船罷了,但你看看現在美國海軍使用的雷射槍(LaWs)、或是維京航空等集團的民營太空船計畫,現在小說家們都能很自信地大書特書一番。」

科幻小說正確「預測」出未來的案例不只一宗,擔任太空事業顧問的布洛特(Richard Blott)就回想到著名影集《星艦迷航記》(Star Trek)在第一部時,就已經講到最新的太空船是採用「離子推進器」。(編註:《星艦迷航記》第一部上映時間是1979年)

「現在最新型的通訊衛星都有離子引擎,然後這些衛星都有探索穀物星和灶神星的重要任務在身。」布洛特說。

想像力就是發明力

科幻小說的定位在哪呢?亞瑟認為:「所謂的科幻小說不是拿來正確預測未來的東西,它的任務還是在娛樂以及激發想像力。許多想像力都是來自科學家,這件事情是無庸置疑的,而這樣的想像力也會對科學形成影響。」

原文:Can science fiction ever get the science right?

本文獲地球圖輯隊授權刊登,原文刊登於此 


• NASA地心引力太空小說科學科幻電影

 


原文出處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9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