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登入
【專欄論述一】電影《原鄉人》賣的是誰的原鄉情結?/蕭慧媛
by 網站管理, 2016-09-28 15:25, 人氣(1231)

電影《原鄉人》賣的是誰的原鄉情結?

蕭慧媛

 一、前言

   民國68(西元1979)台灣中影公司發行李行導演的電影《原鄉人》,首演選在美濃(19796月,鍾理和逝世後19),免費招待鍾理和的鄉親,當時整個戲院幾乎被踏破了!李行成功改編出《原鄉人》電影,彰顯台灣人在日治時期仍堅持民族氣節。劇中的愛情、悲劇、俊男美女,更深動傳達客家人堅忍自強的民族性格,也創造出鍾理和最廣為大眾熟悉的形象。影片成功獲得商業市場上的成功,有人說因為符合國民政府的政策,宣揚「反共文學」、「反共八股」;也有人認為是政府支持才會如此成功。

   但,是這樣嗎?我不以為然,因為以當時的水準而言,《原鄉人》的確拍的非常好,許多看過電影的人,為堅忍愛情、為自己嚮往的「原鄉」情結熱淚盈眶,起碼我也曾感動得熱淚盈眶。但這是不是鍾理和先生的原鄉情結呢?

   究竟是不是鍾理和先生的原鄉情結?首先要了解鍾理和先生究竟有沒有原鄉情結?電影內容描述的主人翁鍾理和先生,西元1938年因與鍾台妹同姓結婚受阻,遂隻身前往當時為滿州國所轄的奉天(瀋陽),進入滿洲自動車學校。1940年妻子前往滿洲,並且於瀋陽生下長子鍾鐵民1941年遷居北平專事寫作。 1946年返台應聘內埔初中任教,後因肺疾惡化去職,返美濃定居,病中重訂書稿不輟。196084日(44歲)逝世於 中華民國臺灣省高雄縣美濃鎮(今高雄市美濃區

 二、鍾理和的生平及原鄉

    原鄉」意指祖先移民或搬遷時所出生的地方,而原鄉人即是從這個地方所出生的人。鍾理和先生於西元19151215日,出生於台灣日治時期阿里港支廳鹽埔區大路關庄新大路關,就是今屏東縣高樹鄉廣興村,後來搬到美濃,傳統六堆的右堆。鍾理和先生出生的地方不管是叫六堆還是美濃,都是台灣傳統客家文化的代表。

    「客家」一般而言,即原來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因為五胡亂華、黃巢之亂、北宋滅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繼南遷,當地的居民稱後來的人為客,於是就有了客家的出現。其原始的居住地已很難正確指出,至於台灣的客家人,絕大部分來自粵東的潮州、惠州及嘉應州等地、與閩西的汀州府。不管遷徙多遠、不管來處多偏僻,客居他鄉的客家人,總認為自己是唐山的「中原人」。所以客家人沒有「故鄉」這個名詞,他們管故鄉叫「原鄉」;這也是鍾理和的電影叫「原鄉人」。

 三、鍾理和的「原鄉」親身體驗

    「原鄉人」是什麼意義呢?鍾理和在電影裡非常明確的敘述他的原鄉即是中國、就是支那、就是唐山;雖然所敘述的原鄉與他自己的親身體驗不同,但不管是模糊、不明確的敘述,或感到極度的失落的敘述、貶低原鄉人的存在的敘述,又或者是對海峽的另一岸充滿幻想與興奮的敘述,都是鍾理和先生對原鄉的看法與對原鄉付出時的真心情。鍾理和一直對原鄉是有模糊的憧憬的,他出生於日據時代的台灣,親眼看到帝國主義欺壓台灣同胞的事,他讀的是日本書,但他的文稿中,並沒有用日文書寫。在那個時代,台灣人自然不認同於日本國民,於是對「原鄉」--中國大陸,或多或少,有著無法言喻、孺慕、懷思…等等,相當複雜的情緒,其實中國到底怎麼樣?絕大多數的人包括鍾理和先生都是相當模糊的!那他的「原鄉」意識從何而來?

  鍾理和從小是從他奶奶的敘述去了解原鄉人,但奶奶告訴他,他們已經不是原鄉人了,因為他們已經不住在原鄉了,所以當時他總覺得很疑惑,為什麼一下說祖先是原鄉人而身為後代的他們卻不是原鄉人。而他的父親對原鄉則是感到非常的痛心疾首;因為有一次他父親不辭辛勞的返回大陸掃墓祭祖,過程非常失望,從此絕口不提原鄉事,然而此事過後,得知家鄉不幸消息後,卻又難過不已,對於原鄉真是又失望又掛念。二哥則因為對日本人的仇視,而從原鄉找到了方向,希冀原鄉能夠打破日本人對台灣的殖民與迫害。

  由此可以了解透過家人,作者的民族意識已經不像是一種抗日的強烈想法。他對原鄉人的感情已經過了那麼多選擇,對原鄉的看法不單只是認同奶奶、父親、二哥的看法,他也開始認定自己是原鄉的一份子,所以當他有機會返回原鄉時,就單純想為自己真正體驗原鄉的中國意體驗,或許更像鮭魚到了生命的某一個程度還是想回游到家鄉來落地歸根。

  所以當他因為婚姻不順遂,他原可以去當時的母國日本,他卻選擇去奉天(瀋陽),而且在奉天時生活非常困苦,他並有流落他鄉的鄉愁,而只是在努力此工作生活。後來鍾理和也曾寫信給好友廖清秀表述自己被迫離開故土旅居海外九年,第一是出於個人因素(愛情與婚姻的自主),另一個較為隱晦的是一些「民族意識」作祟。他也說「我不是一個愛國主義者」,「但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意思是說:「我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但無論原鄉好壞,我都想親自去這個祖先由此而來的地方一探究竟」。

  最後鍾理和的「原鄉」經歷,並沒有讓他積極回到真正的「原鄉」--廣東梅縣,這可能因為他在原鄉有體驗、有幸福,但也有更多的失望。這也許他的心境,正如許許多多被日本人奴隸下的台灣子民,對模糊的「祖國」「原鄉」的一種憧憬、孺慕的情結。但也可能鍾理和並不是要返回「原鄉」,而是要在「原鄉」回過頭來看自己、認識自己,他要重新定位「日本」、「台灣」、「中國大陸」的三角關係;更可能他是回應了另一個原鄉「台灣」的呼喚。

 四、 代結論   

  有這樣糾結其實不只是日治時期的鍾理和而已,數十年來,即使時至今日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中年以上「台灣人」,往往因為教育、因為嚮往悠久歷史、因為想一窺壯麗的山河、因為種種說不出的原因,對「中國結」仍有一定的藕斷絲連,仍是心有所牽。所以我認為電影大賣,賣的應該不只是「鍾理和」的原鄉情結而已。

  參考資料: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允晨文化,1996.7。

戴國煇,《台灣結》與《中國結》,  遠流文化 ,1994.5.16。

發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