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課程革新課群的側身觀察:詮釋閱讀與想像創生
開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學務長
李汾陽
承蒙閔宇經教授邀約,希望能針對該校「詮釋閱讀與想像創生」計畫作一側身觀察。本課群因得到教育部技職司「105年教育部技專校院推動通識課程革新計畫」補助,顯見經過閔老師及其夥伴們長期關注並推動相關議題的教學、研究工作,獲得了肯定的成果。
本課群係由閔宇經教授,吳美玲教授、邵承芬教授共同執行。所教授課程依序分別為「閱讀與想像:社會規訓」、「生命敘事」與「閱讀與想像:歷史記憶」。在課程間共同聯結設計特色有三:
一、設立網站在社群知識系統|http://sites.xms.com.tw/,希望達成課程間橫向連結作用,便於各種檔案類型資料上載與搜尋。其功能包括:
(1)設置「教材分享區」以達到多元化的學習內容:可藉由文字、圖形、聲音、影像及動畫等多種精緻化與組織化的資訊媒體型態,呈現學習內容,增強學習者的長期記憶。主要內容有:1.上課教材(由任課教師自編)。2.補充教材(有每一單元的參考資料、延伸閱讀等)。3.其他補充(例如相關剪報等)。
(2)設置「互動情境區」,學習討論專區,可讓同學們在課後有互動式學習空間。內容有:
a.課程交流討論區:供全體修課學生,以及任課教師、教學助教,協同教師進行課程交流。
b.小組討論專區:提供小組成員本身互動。
c.資訊交流專區:給全班學生們上傳與課程相關的網站或是資料,進行自我導向式的學習。
使教學上更為豐富與多元,並輔助學生們進行自我導向式的學習,增進學生興趣。二、課群或課程外創新
1.教師(TA)成長社群;2.開辦剪輯教學工作坊;3.與健行書房合作;4.圖書館週&星光電影院:
三、深根推廣策略(教學+研究+服務+進修的四合一增值)
1.教師專業證照研習:寓「進修」於其中;2.鼓勵學生參與比賽:寓「增能」於其中;3.知識城--社區推廣:寓「服務」於其中;4.撰寫行動研究論文:寓「研究」於其中。
在個別課程特色方面:
閔宇經教授的「閱讀與想像:社會規訓」課程,讓同學思考一旦涉及人群的共同事項(政治),自由即被限制,民主僅代表著相對自由而已,社會必須以各種形式規訓(懲罰)著個體,才有辦法運行,讓同學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也思索著人類的社會性存在意義。在18週課程設計邏輯中,更有系統的將人類曾經經歷過的重要政治思想(社會主義、極權主義/共產主義…等等)透過各式輕經典小說,更有脈絡理路的向學生介紹;雖然表面上是談論各式輕經典小說,但其實是寓政治思想於其中,更著重在:(1)戰爭與和平;(2)現實與理想;(3)自由與秩序;(4)
家園與國族,並運用網站平台掌握與同學的交流與學習成效,記錄其間的互動。同時在操作過程中,注意到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以及課程的「基本性」、「整合性」與「穿越性」的可能性。
吳美玲教授的「生命敘事」課程,規劃透過對故事中人物的觀察與反思,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藉由了解不同時空背景下對事物的詮釋與理解的差異,進而學習以理性的、客觀的態度去看待世界。
並採用「翻轉教室」的理念,鼓勵學生在課前做閱讀及蒐集資料的動作,並在課堂上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發聲,表達自己課前預習的成果,除了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外,同時也可避免傳統授課與單向知識傳授的缺失。在課程設計上以四個文本/影本為主軸,每個文本/影本以三周的課程為原則;整體課程設計邏輯分為深度與廣度二大部分:
1.深度部分:(1)從閱讀文本→文本討論→觀看影本→文本/影本互文性探討→協同教學,彼此環環相扣。(2)從特定角色觀點轉向攝影機視角的生命敘事看見因著轉換而構成差異的體現與因之而來的創新
2.廣度部分:從文本/影本的單純閱讀延伸至社會價值的解構與故事背後意義探討。
邵承芬教授的「閱讀與想像:歷史記憶」課程,選擇以二戰前後的時空背景文本與影本,主軸在闡述個人歷史與國家變遷,選擇兩岸「異域與一九八四」與東西方「活著與原鄉人」在同一時間軸(20世紀)內,在不同空間中所創作出的作品,擬透過文本與影本互文性的過程中,再經過歷時性與共時性的比較,讓學生體會事實與真相間,在不同時空中,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與詮釋,沒有絕對的對錯,有相對性的認同。在目標方面希望達成:
1.歷史智識及歷史思維的啟發,並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以善盡社會公民的責任。
2.用道德推理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倫理難題,從而建構和諧安定與進步的社會關係。
3.公民素養與社會責任的培育,養成正確思維與思辯能力。
4.對媒體訊息保有開放、批判與省思的能力。
5.具備美感的領受力,將生活與美學作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