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反烏托邦思想:以《飢餓遊戲》為例
莊旻達
臺北市立大學都會產業經營與行銷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隨歷史的地移轉變,對於思想來說,當然也會有所批判與延伸,Thomas More曾於著作提出烏托邦(utopia)之概念,這樣的理想伴隨著文藝復興運動而誕生,究其希臘語根則有「善邦」(Eutopia) 及「烏有之鄉」(Outopia)的雙重悖反語義。最初的寓意是描繪「人最美好社會型態」,也對應該時的君王亨利八世的荒誕施政行徑作出回應。以下就「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思想的發展」、「反烏推邦思想對於現代的反思」、「電影中的反烏托邦主義:飢餓遊戲的觀察」來思考。
一、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思想的發展
如前所述,隨者時代的轉變,烏托邦思想也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演變,從「烏托邦」發展成「反烏托邦(dystopia)」,這乃是鑑於現實環境的複雜,以人為本體的社會皆有自我的追求,故,當個人理想不一致時,烏托邦僅就成為一種「理想」而已,就算想強行改造世界,也會因缺乏基本權利與不尊重人性尊嚴,導致悖離「烏托邦」的中心思想概念。以
文學的角度來觀察,從柏拉圖的《共和國》為肇始,到「烏托邦三部曲」:Thomas More的《烏托邦》、Tommaso Campanella的《太陽城》、Johann Valentin Andreae的《基督大都會》,內容所鋪陳的理想國大多是美好而無私心、理性而有秩序的。直到20世紀初俄國共產革命成功後,強行以國家機器貫徹執行共產主義原則,造成思想、自由、個人的全意志遭受到迫害,遂有了「反烏托邦三部曲」著作的產生:Yevgeny Zamyatin的《我們》、英國Aldous Leonard Huxley的《美麗新世界》與英國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上述三部反烏托邦作品,會帶有強烈的預言寓世性,如《我們》以理性作為背景,探討有朝一日科技如此進步之時,當局的統治是否合乎人性的概念;而《一九八四》則創造了社會型態的最終進化,透過讓大眾去思考群體表面上的安穩,亦以細膩的筆法描寫出一個泯滅親情、愛情、人性的弔詭世界,裡面無處不在的政治控制使人害怕,在這種體制中沒有個人自由與思想,個人只是政黨中的一小點,只為無謂的意識型態而存活。
二、反烏托邦思想對於現代的反思
20世紀中以降,資本主義發展拉大了貧富差距的格差,這樣的主流價值透過大眾媒體操控人民(猶如動物農莊一般),使價值思考趨向於片面、單一、碎裂化,這不又是一種隱形的愚民集權的採用。而反烏托邦是烏托邦的反義詞,表示著一個看似美好的假想社會(國家)結構,其實是極端惡劣的社會最終形態,代表著一種極權、階級、貧富不均的國家主義現狀。且反烏托邦主義反映的是反面的理想社會,在這種社會中,物質文明泛濫並高於精神文明,人類的精神在高度發達的技術社會並沒有真正的自由。面對這樣的狀態,我們對於這些種種不平是否應該加以改善,並在改善的過程中,多傾聽對話,並尊重每一族群的主張與族群價值,以免重蹈反烏托邦小說/電影中所指出的集權。我想,這就是我們在討論「烏托邦」議題時,可謹慎思考的。。
三、電影中的反烏托邦主義:飢餓遊戲的觀察
2012年出品的電影《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是改編自2008年同名小說並開啓了反烏托邦電影的風潮,後續也有許多電影都以同樣的型態呈現反烏托邦主義的內涵。在這些電影中,年輕的主角,對這個世界的想像都是順從且困惑的,隨著主角的冒險而挑戰現有的規範/國家制度/法律,跳出既有框架的過程裡,與同伴冒險、找到新的秩序與建立新世界。觀察這樣的文本類型造就「反烏托邦小說改編電影」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其實還是基於對於整個世界的慰藉或是逃避。
飢餓遊戲的故事內容在敘述戰爭紛亂過後的「施惠國」,將其內部分為13個「行政區域」,而「都城」位於其中心地帶。為了掌控都城之外的人民,每年將從這些行政區域裡抽籤挑選兩位「貢品/參賽者」,參加一年一度的「飢餓遊戲」,這樣的遊戲就是華麗包裝下一種名為希望的假象,不過其實只是為了利於少部分的高層鞏固權力的方式。而在這場荒謬的獵殺遊戲中,更迫使這些貢品間彼此互相殘殺,而最後活下來的倖存者就給予相關報酬。而電影中的女主角,自願頂替被抽中的妹妹參加了這場遊戲,於是展開一連串的「遊戲」鋪陳。故事原型類似William Golding筆下的「蒼蠅王」,但多了一種光明和希望的調性,強調:「若不放棄,總可找到出口,儘管眼前的制度或環境是如此不利」。
影片文本中主要想表達的宗旨,是藉著主角在遊戲的發展,逐漸影響和撼動人民的心,去挑戰這獨裁不公的制度,一昧的被欺壓和服從,久而久之自然會成為一種病態現象,而這些目睹一切跟著習慣的人們群眾,也是讓情況惡化的幫兇。故事中的貧富差距、威權體制、惡法亦法都頗為諷刺,且飢餓遊戲最終優勝者能得到享用不盡的榮華富,這點也和我們所在的現實社會情況有些有類似,執政者往往會用一些理由或民眾喜好聽的語言,來對選民們塘塞,但事後卻翻臉不認帳,抑或討好少數具有權力的既得利益者。
概括而論,烏托邦小說/電影/文本道出了人類對烏托邦的一種憧憬;反烏托邦文本的主旨在於質疑烏托邦的價值,且故事描繪出的結果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國度,藉以告誡世人不正視眼前存在的危機,人類將陷入一個既無自由又不幸福的困境裡,質是,無論哪一種形式的烏托邦電影/文本,都深具諷刺的意味,並富含警世的作用。
參考資料:
https://read01.com/x02mG2.html
http://ent.fanpiece.com/m/jackaly9527/c1206492.html
https://m.gamer.com.tw/home/creationDetail.php?sn=156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