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登入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閱讀詮釋與想像創生電子報    【第三期】
                                                                                                                                                      發行日期:105年12月25日
by 網站管理, 2016-12-12 09:29, 人氣(751)

烏托邦的想望.眾人的神話

健行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閔宇經

 

    當瘟疫、疾病、仇恨、猜忌……紛紛飛出,潘朵拉關上盒子的剎那,保留了人類懷抱希望的能力,也留下了人類懷抱烏托邦的想望。儘管人類將歷經萬千億劫八苦之難,但娑婆世界眾生勘忍,全因心中還懷抱著想像/渴求希望的能力。

    多年後的今天重讀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我與你》,卻有了另番體會。布伯認為「吾-它」(我-它)、「吾-汝」(我-你)是人與世界溝通的二種方式,兩者共同建構了人性的存在。於是「我-你」中的「你」,首先開展/分裂的即是「上帝」,卻也埋下回歸真我的的渴望;從「我」中產生/分裂成「它」,猶如從亞當身上產夏娃,因而「我--它」的社會世界正式成型,「我-你」的「我」是公我;「我-它」的「我」是私我,因此從男而女或者離開伊甸園都是隱喻,每一次的分裂都潛藏著回歸融合的渴望。

    烏托邦、敵托邦、勿托邦……名稱的不斷演化,在伊甸園那裏是神話,在《理想國》那裏是故事,在《基督城》、《烏托邦》、《烏有他鄉》那裏更多時候像是想像,而在《我們》、《美麗新世界》、《一九八四》那裏已經是文學作品,這些都只在指稱一種內心現象,人類共通潛藏的集體夢囈。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認為神話是眾人之夢,他說:「所有的神,所有的天堂,所有的世界都在我們自己心裡。他們是放大的夢,所有的夢則是相互衝突的身體能量以意象表現出來的形式。這就是神話。神話是象徵、隱喻意象的顯現。」所以神話的意義在於,他成為了集體無意識與個人意識之間溝通的橋樑。

    烏托邦的神話、想像故事、文學作品何嘗不是如此呢?我與你、我與它、太陽神與酒神、阿尼瑪阿尼瑪斯、公我與私我……不斷的衍生、變形、轉換為意識世界的現實痛苦與想像幸福、秩序與自由、個體與集體……,於是布伯、榮格、坎伯三者共同之處在於指出,宗教、神話、傳說、童話、烏托邦思想這種人性原型--千萬年以來的人類集體潛意識,反映(召喚)在這些分裂/創造之中,實際上潛藏著回歸/融合的渴望。

    烏托邦始終來自人性,烏托邦是眾人的神話。

by 網站管理, 2016-12-30 21:13, 人氣(938)


歸向心靈的桃花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許華峰


    「烏托邦」(utopia)一詞來自托馬斯摩爾(Sir Thomas More)的《烏托邦》,該書勾勒出對理想群體與社會的共和國圖像。而中國文學作品中,有相似理想生活圖像的書寫當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以武陵漁人為敘述視角,順著他的行跡,誤入「林盡水源」的山中小口,構築出「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且怡然自得的理想世界。據村中人透露,他們的先世為了躲避秦時亂政找到此處,此後不再與外界交通,「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漁人離開後,雖「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其後的郡守與劉子驥仍不得探訪該處,無法復返。由此,「桃花源」成為理想中民情醇厚、平靜安逸的他方世界。只是這個他方世界,不在冥界幻處,而是在現實世界的偶然轉角處。東晉末年,時局動盪,戰亂頻仍,繇役繁重,人民四散逃亡。陶淵明刻意描繪了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無非是現實世界的否定,也可說是對生命安頓的企求。「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陶潛〈桃花源詩〉)「塵囂外」在深山野林?是僻壤窮鄉?陶淵明已在〈桃花源記〉中明白揭露,那應該是「忘路之遠近」且「不足為外人道」的心靈原鄉,唯有反求諸己,忘卻心機,解開勞俗束縛,才能真正「躡清風」,身歷桃花源。


    不同於西方對於政治制度、社會秩序的理想「烏托邦」世界,陶淵明將理想生活建置在「心靈原鄉」。這樣的思考脈絡,也展現在盛唐詩人王維的〈桃源行〉、〈藍田山石門精舍〉等作品中。


    〈桃源行〉是王維十九歲的作品,承襲著〈桃花源記〉的寫作規模,書寫年輕王維對美好生活的想像。「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峯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王維詩中有攢聚在藍天白雲中的樹,遍生於千家的繁花茂竹,月明日出,松下雲中,盡是一片恬靜祥和的景致。晚年潛心修佛的王維,隱居藍田山中的輞川別墅,用〈藍田山石門精舍〉一詩,紀錄遊佛寺的經過:「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探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舍舟理輕策,果然愜所適。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暝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再尋畏迷誤,明發更登歷。笑謝桃源人,花紅復來覿。」一開詩即用輕快的筆觸寫著傍晚時分,盪漾著輕舟,任由晚風吹拂,景緻美好,心情愜意。這當是詩人內心感受的自然流露。順著水路,以為到了盡頭,「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這意外的轉折,曲徑通幽,見著了四五個僧眾,在松柏下逍遙閒適,參禪、誦經,遵循日常節奏,自有一方天地。臨行前,詩人又四處登覽,牢牢記著山寺的一景一物,相約下次桃紅柳綠時節,將再登訪。看來深山發現的既是淨土,更是詩人心嚮往的恬靜樂土。


    詩人失落於現實世界後,轉而歸向於「心靈原鄉」的企求,也是桃花源象徵的表現手法之一。孟浩然〈武陵泛舟〉與李白〈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屬之。


    根據《新唐書‧孟浩然傳》紀載,孟浩然「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四十歲應舉仍舊失敗。王維欣賞孟浩然才華,私邀來到官署,卻巧遇玄宗。玄宗早已聽聞孟浩然才華,要他當場誦詩,孟浩然吟詠了《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詩人原來只想抒發個人感懷,未料玄宗頗有怒色,並回應:「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清卿,奈何誣我?」孟浩然失卻了在皇帝面前大展雄才的機會,後更無視韓朝宗的薦舉,從此放浪江湖,隱逸終生。孟浩然〈武陵泛舟〉是他遊歷湖南一帶,借景抒情之作。「武陵川路狹,前棹入花林。莫測幽源裏,仙家信幾深。水回青嶂合,雲度綠溪陰。坐聽閒猿嘯,彌清塵外心。」孟浩然承襲陶淵明「桃花源」超脫塵世的象徵,「莫測」、「幾深」都在描繪該處幽深且撲朔迷離的神秘。閒坐船上,聽得猿聲,一向被視為淒涼、哀愁的猿猴叫聲,因為詩人心中悠閒自得的投射,聽來也變成「彌清塵外心」的美妙音聲。由此,理想的世界不一定是現實客觀的存在,也可以是詩人內心主觀的想望。


    又如〈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是李白極少數的題畫詩。全詩30句,前半段先描述出雄偉壯觀的山水圖,讚歎畫家妙奪天工的本領。再經由鏡頭的流轉,描寫畫作的各處細節。最後詩人自抒情懷,「長松之下列羽客,對坐不語南昌仙。南昌仙人趙夫子,妙年歷落青雲士。訟庭無事羅衆賓,杳然如在丹青裏。五色粉圖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詩人將畫作中坐在松樹下的仙人,指為西漢時成仙的南昌尉梅福,仙鄉的美好讓作者心嚮往之。從幻象中清醒後,李白想趁早尋仙去,如果等到功成身退再桃源歸隱,時間似乎太遲了些。這首詩一反過去李白對功成身退的否定,實因作品成於長安放還後,安史之亂前,有著詩人對時代的失望與失落。


    「桃花源」塑造出中國文人心所嚮往的理想世界,也是時局危難之際文人身心安頓的心靈圖像。雖非文壇全貌,也體現了中國老莊哲學中隱遁出世的精神內涵,更是中國文學中別於西方制度烏托邦的世界觀。


by 網站管理, 2016-12-12 09:30, 人氣(839)

天上人間-理念與想望的國度

 

健行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江蘭貞

 

     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川普當選,全球震驚。根據2016.11.9 天下雜誌報導:即將把全世界捲入一趟政治未知旅程的川普,達成現代美國史上最不可能發生的政治勝利。現今世界各國普遍貧富不均、財富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各國領袖始終無法提出一套有效作為以改善經濟、解決青年失業與老人安養等問題,既有的體制顯然已無法讓人民信任,民眾對現今政治人物不再寄予希望,轉而冀求素人領袖能帶來新的契機。民眾非僅止於期待政治領袖帶來嶄新的政治制度,而是始終寄望於有一個偉大的領導人,能夠建造人民心中企求的理想國度,人人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但問題是:何謂理想的國度?怎樣的生活叫做幸福快樂的日子?我們現代人早已習慣生活於有國家、政治與經濟體制的社會形式中,而人類於洪荒伊始乃是生活自然狀態(state of nature),英國政治哲學家湯瑪斯·霍布斯提出此所謂的自然狀態,其乃是指一群人在無政府管理下群居在一起的生活狀態。依據霍布斯的觀點,人類本性是依本能做決定而非依據理性,人是自私的,其慾望不斷擴充,如此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在欠缺公權力保障下,只有靠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用盡各種方法爭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人與人之間因此就有了利益衝突在自然狀態下,無政府與法律,也沒有倫理道德,人類生活在弱肉強食情況下,每一個人皆無安全感,因為在任何時刻別人都可能會奪去你的生命與財產,因此人類便發展契約以保障彼此利益。霍布斯指出自然狀態好像是人在叢林中,為了求生存而必須像野獸一樣爭得你死我活,當有了契約之後,從此你可以活、我也可以活,乃可逃離可怕的自然狀態。雖訂立契約,但人心險惡還是會隨時反悔,因此便需要一個強而有力者,用公眾賦予之權力,來強制每個人履行契約的權利與義務,此執行契約者就是政府。

 

    霍布斯提出從「自然狀態」到「契約論」,再到「政府論」的形成,其實是闡述人類從原初混亂狀態到尋求安定,繼而企求某種可掌握的人與人間約定之規則與秩序。我們對霍布斯理論似有某種的熟悉感,因其有著希臘神話的影子。眾所皆知西方文化根源於古希臘,而尤其脫離不了其神話希臘神話解釋了宇宙時空的起源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大地母神蓋雅誕生於空無混沌喀歐司,天空之神烏拉諾斯自大地蓋雅中誕生,從此天空覆蓋著每寸大地蓋雅受不了烏拉諾斯緊壓著她,使天地相交所生之後代無從獨立容身她說服了小兒子克羅諾斯以鐮刀割下烏拉諾斯的性器官丟入大海中,頓時使得天地分立而開展出了空間,也從此時間之神克羅諾斯得以在天地間往前奔跑運動,烏拉諾斯追趕不著克羅諾斯乃詛咒他將遭受與自己同樣的命運。後來克羅諾斯與瑞雅結合,便時時刻刻擔心孩子篡奪其權力地位,孩子一出生就被時間之神吞噬到肚子裡,下一代的孩子如同無法出土的樹苗沒有成長茁壯的機會,最終在瑞雅計謀之下將小兒子宙斯偷藏在克里特島而讓克羅諾斯吞下襁褓中混充的石頭宙斯長成之後果然應驗了當初之預言,他糾合其兄弟姊妹及叔伯輩泰坦巨神之協助,在諸神混戰之後推翻克羅諾斯重掌宇宙統一之秩序,並且將一神獨裁改為由十二主神分職治理。在此我們看到在神話之天上,有其時空之建立、世代之交替、紛爭之解決、宇宙之秩序、政權之轉移、職事之掌理等亙古以來恆存之問題,同時希臘神話完全反映出即使在天神國度萬事未必盡如理想,神性與人性一致,兩相對照皆有其愛恨情仇與貪嗔癡鬥,翻攪出無數波瀾。

 

        而再觀看人間煙火,古希臘哲學同樣是西方思想之源頭,其中柏拉圖在其對話錄的理想國篇曾深入構思他對城邦設計的理念。他所擘畫的理想政治藍圖,可並非當時雅典式的民主城邦,更非獨裁或寡頭專政。他深知政治作為管理公眾之事務乃是一門技藝科學,其目的在於使得公民成為更善的人,因此統治者需要具有關於真正善的知識;但急切於自己成功的政客則往往聲稱要順從群眾,由各自有其私心之群眾引導主宰,其終結只是引向於亂象而已。柏拉圖認為在政治學上所謂的善乃是一種公義之概念,其往往要犧牲限縮個人之利得,以謀求公眾總體最大利益之成全,這才是公民概念下真正的善。為此,理想城邦之公民必須善自體察自我之天賦德行與後天之養成才幹,最基層群眾乃依其專業分工而各司其職,一般人大多皆是謀求滿足人身肚腹之欲者,為累積私產財富而自發努力,然而其總不免有人性之貪婪而可能互相爭奪,故而在公民德行上要補足教育以節制。在內部與外來不可避免之戰爭中,有一等公民其卓越德行是勇敢,能夠組成軍隊以對內維持秩序、對外護衛城邦,他們如同類比於人身充滿意志與義氣之胸膛,他們是城邦的衛士階層,能夠維護城邦之善,對衛士的公民德行教育乃是不可以權謀私。但如何才是需要加以護衛的價值,並非所有衛士皆具關於城邦之善的知識,而必須在衛士階級中選拔年長、明智、且值得信賴的成為統治者,他們如同人身之首腦能夠思考何謂城邦之善,他們乃是真正的哲學家皇帝。

       

        綜觀天上人間人們從未停歇對於理想國度的渴慕與期盼想望有一王者出而天下平。且回望禮記禮運篇中大同世界的理想: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此等境界究竟何以致之?學武陵人緣溪行可抵達否?在尋尋覓覓的追求中,那個真實隱然成形、漸漸浮現,最終呼之欲出。原來柏拉圖也自承其所謂理想國並非容易實現者,那得仰仗公民節制勇敢的德行與對真正善的知識;而大同世界也早於「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敘明其前提,在不必為己,在及人之老幼,在公民無私大公之善中,古今中外哲人早已探索到通往理想國之道,但那行路是艱難的,真正的王者是體認到社會人心之真實,而下決心開始公民教育。

by 網站管理, 2016-12-22 06:57, 人氣(850)

VR或真實,東方烏托邦實境康有為的《大同書

陳宜亨

健行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烏托邦,一個既古老又時尚的概念。烏托邦其所寓意的是那些不可能出現的理想社會和事物,同時也可以象徵「幸福的地方」,不代表不存在的地方。在西方世界對烏托邦是系統性的呈現,從柏拉圖《理想國》到摩爾的《烏托邦》,揭示的一個理想完美共和國的存在。烏托邦的型態也展現在各方面,以文學而言,著名的有《上帝之城》、《神曲》、《基督城》、《魯賓遜漂流記》、《格列佛遊記》,甚至更為人所熟知的盧梭、伏爾泰、梭羅其作品與思想都帶有烏托邦色彩。一直到20世紀的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歐威爾的《1984》,或許到近代的作品所呈現的是反烏托邦,但是就更深層的意涵來看,可以說是對烏托邦的另一種期待。

事實上,烏托邦的概念甚至可以衍生至生活各面向,例如歐內斯特卡倫巴赫在《生態烏托邦》中,所提出的環境友好型能源、住宅建築、交通技術不期然的符合現代全球生態的需求。其次,在經濟學中曾提出類似「公社」的主張,也影響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再者,在科學與技術上,社群媒體Facbook、虛擬貨幣比特幣是否打破原有的疆界與框架。最後,將這些運用在大眾娛樂方面,例如電影《星際迷航》系列、《飢餓遊戲》、《分歧者》、《移動迷宮》、《瓦力》等,電影隱藏的是烏托邦的模型。

進一步來看,烏托邦的概念甚至可以運用在時下最流行的科技話題「VR(虛擬實境)」。VR元年虛擬實境時代中,所有人都在追求不同的體驗感,VR讓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達成的事情,藉由虛擬技術完成,想和蝙蝠俠、星際大戰的英雄一起完成任務嗎?《Star Wars Battlefront X-Wing VR Mission》、《Final Fantasy XV》,不敢坐雲霄飛車嗎?《VR Roller Coaster》幫你完成夢想。此外,VR技術也更可以運用在醫療、教育等面向,解決過去在技術訓練以及提高學習興趣與動力的問題。

東方難道沒有烏托邦嗎?看到這裡的你或許會想上述種種好像都是西方世界的作品,那東方世界呢?確實,東方世界中較少完整的作品是與烏托邦概念相關的,但要說完全沒有,實則不然。中國古代的《詩經魏風》的「樂土」、「碩鼠」、《老子》的「小國寡民」、《莊子馬蹄》的「至德之世」、《列子黃帝》的「華胥國」,到後來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或多或者有著烏托邦的原型在裡面。

爬梳東方近代的著作中或許康有為《大同書》中的觀點較接近烏托邦。由《大同書》的敘述結構上來看,康有為依據公羊家的三世說,結合《禮記禮運》的小康大同說,佛教慈悲平等和耶穌博愛平等自由的教義,盧梭的天賦人權,加上歐洲社會主義學說,構想出一個大同世界。

《大同書》中,康有為加入進化的概念,試圖將人類社會發展依序建構成據亂世、生平世、太平世三個階段。首先,揭露人類社會的不平等,而必須去除九界,才能進入大同世界。康有為認為人生和社會中所有的惡果決定於人心內在的自私自利的傾向,這些界線分別為,國界、級界、種界、形界、家界、產界、亂界、類界、苦界。唯有消除這些框架與屏障,人類所居住的地方才是「理想的地方」。

康有為的《大同書》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10部,除了甲部是說明人類在世界上所面臨的不平等外,其他9部分別指出9種界線框架住人類的生活。首先,在乙部、丙部、丁部提及的是國家及社會問題,國與國之間不應該設有任何疆界,而級界與種界則說到消除階級制度、種族差異。其次,戊、己部,將焦點鎖定個人的部分,形界的去除則指的是性別之間不應有所差別,提倡兩性平等,甚至主張打破家界。康有為認為婚姻是比其他導致社會不平等機制更有害的機制,只有廢除作為機制的婚姻與家庭體系,提倡取消私有財產制,方可達成烏托邦。國家應該提供人民各式福利,學校、育嬰院、養老院、醫院等以人醫生的需求為基礎設置公共設備。再次,庚部主張去產界公生業,所說的是士農工商各行業的狀況,他預見勞動力演進成機械化縮短工作周時,人們將可以從事豐富的休閒生活,這些屬於國家所要提供人民的福利事項。最後,壬、癸部,消除了所謂的界線後,世界則可以建構出一個屬於全人類的國家,即「公政府」。人們依循公政府所提供日常生活中一切所需,人與人之間不再有差異產生,也不會有所謂的對立,即可達成大同世界。

康有為所推衍建構出的世界,在《大同書》中呈現的思想對應烏托邦概念,不能說完全相同,卻也近似烏托邦。對照今日生活中,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所談及的大同世界,部分觀念或許可以引申為「共享」。21世紀亞洲社會中面臨嚴重的少子化與高齡化問題,不但影響國家發展力,在可預知的未來將會產生多重的社會問題。超高齡社會即將到來,公共服務應該更多元且全方面,不僅公部門甚至連NGO等非營利組織都積極尋求對策。那麼何不朝「共享社會」邁進。當年長者面對家中空房間過多,又因為自己沒有親人可照顧,何不思考share,你share房間,而年輕人share關懷。生態問題日益嚴重之際,資源共享已非僅為口號,而是真正落實在你我的生活中,公部門意識到了「共享」的重要性,未來台北市除了U-bike之外,更將推廣「共享汽車」系統,期盼為保護地球生態盡一份力量。儘管要實踐康有為《大同書》中的大同世界,或者真正達到烏托邦世界,在西方或東方目前確實不容易,但其思想概念或許部分可以轉換為具體可行的層面,而無法達成烏托邦世界就交給VR技術為你實現吧!

by 網站管理, 2017-01-07 21:59, 人氣(1210)

電影中的反烏托邦思想:以《飢餓遊戲》為例

莊旻達

臺北市立大學都會產業經營與行銷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隨歷史的地移轉變,對於思想來說,當然也會有所批判與延伸,Thomas More曾於著作提出烏托邦(utopia)之概念,這樣的理想伴隨著文藝復興運動而誕生,究其希臘語根則有「善邦」(Eutopia) 及「烏有之鄉」(Outopia)的雙重悖反語義。最初的寓意是描繪「人最美好社會型態」,也對應該時的君王亨利八世的荒誕施政行徑作出回應。以下就「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思想的發展」、「反烏推邦思想對於現代的反思」、「電影中的反烏托邦主義:飢餓遊戲的觀察」來思考。

 

一、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思想的發展

    如前所述,隨者時代的轉變,烏托邦思想也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演變,從「烏托邦」發展成「反烏托邦(dystopia)」,這乃是鑑於現實環境的複雜,以人為本體的社會皆有自我的追求,故,當個人理想不一致時,烏托邦僅就成為一種「理想」而已,就算想強行改造世界,也會因缺乏基本權利與不尊重人性尊嚴,導致悖離「烏托邦」的中心思想概念。以

    文學的角度來觀察,從柏拉圖的《共和國》為肇始,到「烏托邦三部曲」:Thomas More的《烏托邦》、Tommaso Campanella《太陽城》、Johann Valentin Andreae的《基督大都會》,內容所鋪陳的理想國大多是美好而無私心、理性而有秩序的。直到20世紀初俄國共產革命成功後,強行以國家機器貫徹執行共產主義原則,造成思想、自由、個人的全意志遭受到迫害,遂有了「反烏托邦三部曲」著作的產生:Yevgeny Zamyatin的《我們》、英國Aldous Leonard Huxley的《美麗新世界》與英國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上述三部反烏托邦作品,會帶有強烈的預言寓世性,如《我們》以理性作為背景,探討有朝一日科技如此進步之時,當局的統治是否合乎人性的概念;而《一九八四》則創造了社會型態的最終進化,透過讓大眾去思考群體表面上的安穩,亦以細膩的筆法描寫出一個泯滅親情、愛情、人性的弔詭世界,裡面無處不在的政治控制使人害怕,在這種體制中沒有個人自由與思想,個人只是政黨中的一小點,只為無謂的意識型態而存活。

 

二、反烏托邦思想對於現代的反思

20世紀中以降,資本主義發展拉大了貧富差距的格差,這樣的主流價值透過大眾媒體操控人民(猶如動物農莊一般),使價值思考趨向於片面、單一、碎裂化,這不又是一種隱形的愚民集權的採用。反烏托邦是烏托邦的反義詞,表示著一個看似美好的假想社會(國家)結構,其實是極端惡劣的社會最終形態,代表著一種極權、階級、貧富不均的國家主義現狀。且反烏托邦主義反映的是反面的理想社會,在這種社會中,物質文明泛濫並高於精神文明,人類的精神在高度發達的技術社會並沒有真正的自由。面對這樣的狀態,我們對於這些種種不平是否應該加以改善,並在改善的過程中,多傾聽對話,並尊重每一族群的主張與族群價值,以免重蹈反烏托邦小說/電影中所指出的集權。我想,這就是我們在討論「烏托邦」議題時,可謹慎思考的。

 

三、電影中的反烏托邦主義:飢餓遊戲的觀察

2012年出品的電影《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是改編自2008年同名小說並開啓了反烏托邦電影的風潮,後續也有許多電影都以同樣的型態呈現反烏托邦主義的內涵。在這些電影中,年輕的主角,對這個世界的想像都是順從且困惑的,隨著主角的冒險而挑戰現有的規範/國家制度/法律,跳出既有框架的過程裡,與同伴冒險、找到新的秩序與建立新世界。觀察這樣的文本類型造就「反烏托邦小說改編電影」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其實還是基於對於整個世界的慰藉或是逃避。

飢餓遊戲的故事內容在敘述戰爭紛亂過後的「施惠國」,將其內部分為13個「行政區域」,而「都城」位於其中心地帶。為了掌控都城之外的人民,每年將從這些行政區域裡抽籤挑選兩位「貢品/參賽者」,參加一年一度的「飢餓遊戲」,這樣的遊戲就是華麗包裝下一種名為希望的假象,不過其實只是為了利於少部分的高層鞏固權力的方式。而在這場荒謬的獵殺遊戲中,更迫使這些貢品間彼此互相殘殺,而最後活下來的倖存者就給予相關報酬。而電影中的女主角,自願頂替被抽中的妹妹參加了這場遊戲,於是展開一連串的「遊戲」鋪陳。故事原型類似William Golding筆下的「蒼蠅王」,但多了一種光明和希望的調性,強調:「若不放棄,總可找到出口,儘管眼前的制度或環境是如此不利」。

影片文本中主要想表達的宗旨,是藉著主角在遊戲的發展,逐漸影響和撼動人民的心,去挑戰這獨裁不公的制度,一昧的被欺壓和服從,久而久之自然會成為一種病態現象,而這些目睹一切跟著習慣的人們群眾,也是讓情況惡化的幫兇。故事中的貧富差距、威權體制、惡法亦法都頗為諷刺,且飢餓遊戲最終優勝者能得到享用不盡的榮華富,這點也和我們所在的現實社會情況有些有類似,執政者往往會用一些理由或民眾喜好聽的語言,來對選民們塘塞,但事後卻翻臉不認帳,抑或討好少數具有權力的既得利益者。

概括而論,烏托邦小說/電影/文本道出了人類對烏托邦的一種憧憬;反烏托邦文本的主旨在於質疑烏托邦的價值,且故事描繪出的結果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國度,藉以告誡世人不正視眼前存在的危機,人類將陷入一個既無自由又不幸福的困境裡,質是,無論哪一種形式的烏托邦電影/文本,都深具諷刺的意味,並富含警世的作用。

參考資料:

https://read01.com/x02mG2.html

http://ent.fanpiece.com/m/jackaly9527/c1206492.html

https://m.gamer.com.tw/home/creationDetail.php?sn=1563384

by 網站管理, 2016-12-22 23:42, 人氣(809)

對於老師,我是一個什麼樣的TA呢?

許雅筑

 

在擔任助教的這一學期中,我學到很多處理事情的態度,以及規劃自我時間的能力。一開始會想擔任通識中心的TA,是因為系上的老師告知我,通識中心要徵選TA,只要上三天的研習課程,就有機會擔任助教,想一想,大四課也都快修完,有剩餘的時間可以多多充實自己,於是報名了TA研習課程。在這三天課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門老師要我們每個人抽一張卡片,要在一定的時間內講出關於它的事情,是一種訓練口條和臨場反應的小遊戲,原本以為自己會是呆站在講台上的人,但其實只要願意開口,每個人都可以很順利的完成任務。經過這三天的課程,我才知道,原來擔任一門課的助教,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不僅要有熱情的心,還要有想辦法解決事情的態度!

在開學的前幾天,老師打電話問我有沒有空到學校,幫忙擔任會議司儀,老實說我一掛電話的時候,心裡有點後悔,因為以前從來沒有當過司儀的經驗,所以內心是緊張又害怕的。但經過那一次擔任司儀的經驗之後,覺得自己像是又改變一點,多了一些在人群中說話的勇氣。開學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擔任觀眾約有300人演講的司儀,但這一次我學會不一樣的事物,原來司儀不只是將流程稿順利唸完就好,當台上的演講者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司儀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協助者,儘管是台下觀眾向演講者提問時,司儀就需要即時的遞上麥克風,這種看似簡單的事情,而我卻還呆呆的在原地,這讓我覺得既丟臉又自責,但卻也讓我從這次擔任司儀中,像是上了一門收穫很多的實作課。

開學後,和同學們相處的日常生活中,從原本互相不熟的情況下,要讓不認識我的人,馬上聽從自己,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內心總是覺得我憑什麼要讓對方聽從我下的命令,所以在與同學的相處上,要怎麼拿捏,煩惱了好一陣子。但實際上,班上的同學配合度都還蠻高的,雖然上課中看不出來,但是像交作業和出席上課等事情,只要在前一天稍微提醒,大家都可以配合做到,與同學相處幾個星期後,逐漸由學期初的緊張不安到現在的氣定神閒。

為了搭配課程延伸學習,老師也要求TA要和每一組同學進行課後相關書籍的討論,經過幾次的經驗,討論的內容都可以在自己規劃的時間裡完成,也漸漸可以掌握討論的方向和氣氛,而且每一次的討論,都可以發現自己真得不一樣了。

很高興的是,和班上的同學越來越熟,不會再像一開學那樣生疏,遇到不懂得地方,同學也會提出來問我,在期末展演報告中,為了讓各組能順利將期末報告完成,只要有時間能幫上忙,我也會另外再和同學們約拍微電影,在這門課的各小組手機群組裡,不再是自己一個人像自言自語般的對話,同學們也願意聊一些生活的小事,也因為這樣,拉近了和大家之間的距離,也對當助教越來越有成就感呢!

對於老師,我是一個什麼樣的TA呢?老師要我做的事情,一定會盡自己所能做好,但其實覺得自己很迷糊,有時會忽略一些小事情,也比較粗心大意,所以在事情的處理上有時候做得不是很完美,還好老師都會教導、指正,讓我從每一次的事情上學習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也更警惕自己,要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不要成為辦事不力的助教!這一學期中因為當上助教,使我又成長了不少,無論是處理事情的方式,或是與同學們的相處,都讓我學到很多!謝謝班上同學的配合,更感謝老師們對我的指導與包容,因為有你們,才能從一開始的無知,到現在有這麼多心得可以分享的我,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