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識閱讀的重要性
閱讀有多重要呢?或者是說通識教育的閱讀有多重要呢?李家同教授曾在《一切從基本做起》中提到一個有關「通識」的測驗:『究竟我們的大學生是否真得受到非常好的通識教育?我做了一個小小的測驗,設計了一份簡單的考卷,裡面含有三十個以下的名詞:狄更斯、白先勇、京都條約、日內瓦公約、紐倫堡大審、雙城記、柴可夫斯基、白鯨記、高爾基、基督山恩仇記、阿拉法特、恩隆案、王文興、彌賽亞、黃春明……蒼蠅王。我的考試很簡單,只要求同學們在每一個名詞後面寫下一句最簡單的解釋。舉例來說,狄更斯只要寫下「英國名作家」、蒼蠅王只要寫下「一本著名的英文小說」、戴高樂「法國總統」,就可以了。』結果
『我透過各種關係,在多所國立大學中考了好多學生,其中不乏明星大學的明星系學生……沒想到考試結果是一場大災難,平均答對不到三分之一……最有趣的是一些答案,阿拉法特,好多同學說他是一種法國軍艦;戴高樂很少人知道,但很多人認為他是一種積木;米開朗基羅是忍者龜……。』(李家同,2004:082)
龔鵬程教授在《經典與現代生活》中認為「通識教育倘若確定是要以意義的探討為其主要內容,則經典之教學與研討自然就應作為整個通識教育的核心』(龔鵬程,2000:170),換言之,他認為通識教育是一種價值,必定要從經典閱讀中達成。而閱讀至少有「打破固定思考」與「產生理性」的作用:
「我們對一本書、一個人,或者一件事,可以有不同角度的理解,並且產生許多不同的面貌和景觀。將來,我們在思考其他問題,也就很自然的會從不同的角度進入到問題的核心。』(龔鵬程,2000:20)
三、政治文學輕經典閱讀
傑佛遜認為「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對人性不信任的基礎之上」,則rule of law & rule by law一般認為是現代民主憲政的關鍵核心要素。在公民領域課程中,上述不僅應為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是一種文化的實踐。但如此高度抽象概念,囿於文字文本的特性和傳統課室教學困境,以及技職學生文化資本累積不足的影響,在在使概念/課程難以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內化成為成熟的公民道德與性格,甚至形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行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