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登入
本頁為 [第一版],我想要到[第二版]
 

編者的話:第一期發刊詞…………………

閔宇經老師

第一版

主任的話:重建文本閱讀  深化影本理解

  坪主任

第一版

計畫與課程簡介:影本閱讀與詮釋創生……

閔宇經老師

第一版

專欄論述:動物農莊的現代啟思……………

莊旻達老師

第一版

專欄論述:科幻電影的社會實驗室…………

張維元老師

第二版

教學分享:關於影像融入教學的一些想法

宋惠中老師

第二版

教學分享:課程的成功從TA開始...………..

周維萱老師

第二版

心得分享:期初座談會..........................

陳葦柔助理

第二版

 

編者的話:第一期發刊詞

健行科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閔宇經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1031學期以「擬像與仿真:影本閱讀與詮釋創生」課群,再次獲得教育部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計畫(A--通識課群類)

    本次課群計畫由通識教育中心閔宇經老師開設的「政治利維坦:視域融合與象徵」、邵承芬老師開設的「歷史共和國:互文詮釋與想像」、和應外系李小清老師開設的「科技烏托邦:文學原型與創生」三門通識課程共同組成。主要選取政治社會、歷史文化、科幻文學三大方向的小說作品和相關電影為教學文本,從各種不同文本之間的互文詮釋理解開始,藉由生活世界的場景變換,從閱讀到創作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悟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以及人()的社會性存在意義與價值。

    前述正式課程外,考量到本校並無相關傳播科系和電影研究中心等教學資源,辦理協同教學論壇、健行電影院(電影講座)和「剪輯工作坊」等非正式的培力課程,和期末微廣告拍攝剪輯比賽等潛在課程活動,希冀透過本計畫課程和活動的安排,全面提升選修學生的現代公民核心能力和素養

    為深化和擴大課群教學成效並分享教學成果,課群計畫發行電子報三期,由每位老師各自負責1期的邀稿和編撰工作,不另行印製紙本,建置於網站供各界下載或瀏覽。第一期電子報由余代表各位老師撰寫發刊詞並申謝摯忱

 
 
 

重建文本閱讀  深化影本理解

 健行科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王坪

 

麥克魯漢說:「媒體即訊息,是人的延伸,那麼文本 (書籍)便是人類延伸思想的一種媒體,而延伸的方式就是閱讀,經由閱讀,人類的文明得以傳承、傳播乃至創新。然而文本的產生來自印刷術的發明,所以麥克魯漢認為印刷術造成了畫一、連續與線性的一種理性文化,無形中「鼓勵人們以直線思考,並以便於印刷書頁的視覺次序形式,安排他們對世界的感知」,換言之,我們在閱讀過程中,當視覺由上而下,逐行掃描的同時,我們的思考也隨著作者的創作邏輯在推理與想像。所以閱讀是一種訓練邏輯思考的方法,也是一種藉由文字啟發想像力的方式。

相對於印刷術,麥克魯漢認為電的發明,使事物變為即時,使人類從序列與連串的世界進入創造性組態與結構的世界。電影做為媒體,它的訊息是一個轉換過渡的訊息,從線性的串連轉到組態。」換言之,電影將閱讀文本所倚賴的文字想像轉化為鮮活的實在影像,並打破線性思考模式,以剪輯、重組及錯置等手法,重新呈現文本內容,使讀者在非線性,但符合邏輯的影像結構中,體驗文本想要表達的真實境界。所以,影像閱讀有助於跨越文字的創意思考,跨文化的感染力也常比文本要迅速、直接。

在資訊科技的引領下,千變萬化的影像資訊早已充斥在生活中,對資訊只求一目瞭然的當代年輕人,文本閱讀能力正逐漸退化,這意味著在字裡行間磨練推理及想像力的耐性也逐漸喪失,我們不禁想問,為何許多精采、令人回味無窮的電影,多改編自百讀不厭、膾炙人口的小說,但是卻鮮少聽過有名著是改編自某部電影?其實電影是文本的延伸,是翻譯文本的一種形式,它觸動人心的靈感與力道,常來自對經典名著的反芻。

通識教育中心本學期所執行的教育部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擬像與仿真:影本閱讀與詮釋創生」,係透過三門課程以政治、歷史及科幻為航道,帶領學生穿梭於文本與影像的世界,期望學生能藉此重建失去的閱讀習慣,深化對影像內涵的理解能力,最後能了解兩種媒體對「人的延伸」的影響力。

 

影本閱讀與詮釋創生

    伊安‧泰特薩(Ian Tattersall)在《終極演化:人類的起源和結局》書中談到:「人心最基本的渴望之一,就是想知道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想知道人不論是個人、民族或物種來自何處。在有文字以前,人類就以神話的方式談論人的起源,而現在也有許多科學新知,在試圖滿足人類這種揮之不去的渴望。」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人類努力去探索浩瀚無邊際的宇宙;努力去解開一切生命之源;從各種角度去研究心靈及存在樣態。

    人類不僅為社會性的動物,當然也為社會性的存在,人類行動的各種文本(最廣義的文本)其實都是社會性存在的反映。當代公民永遠不缺乏民主、倫理、科學、美學、媒體這類的知識或信仰,本課群計畫「擬像與仿真:影本閱讀與詮釋創生旨在透過文本的閱讀,讓學生再反思人類(或自身)社會性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政治利維坦視域融合與象徵」、「歷史共和國互文詮釋與想像」、「科技烏托邦:文學原型與創生」,選擇政治/社會、歷史/文化、科技/科幻的影本和小說,讓學生在不同的文本中穿梭;從政治利維坦中凝視個體與集體的存在,從歷史共和國中觀照家國與情愛的存在,從科技烏托邦中看見科技與人性的存在,從三門課中共同覺悟人類的社會性存在,相互理解詮釋進而從原型到改作創生,最終淬煉「思考」的終極關鍵能力。而三門課程共同在「教師教學讀書會」、「協同教學」、TA討論、班級聯賽等多層次、多面向的橫向與縱向的課程/活動經營下,希冀培養及深化學生之「倫理、民主、媒體、美學、科技」之現代公民核心能力


 

動物農莊的現代啟思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莊旻達

 

  喬治.歐威爾生於1903年〜195020世紀偉大的作家之一,《動物農莊》是他在1944年所完成的作品。這部充滿諷刺內涵的寓言式短篇小說,內容通常被認為是對前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一種批判譬喻,亦在歐威爾的筆觸下,闡述著一種恆久不變的道理,即「掌權者必濫權」的概念。

    在動物農莊故事中,對拿破崙的言行要持絕對服從的觀點,直接導致了後來豬和人的同流合污,以及動物農莊的衰敗。猶如豬在對「七戒」的篡改中,動物們寧可承認領導的話也不相信自己的記憶,如同拳擊手經常講兩句話:「拿破崙總是對的」、「既然拿破崙同志這樣說,那一定錯不了」。即使在農舍拿破崙敢獨居一室,而不是和其他動物住在一起。豬們為了自己的享受已經到了可篡改「七戒」的地步,在農莊裡一切好吃、好住、好玩、可享受的,都儼然變成豬的私家財產,導致其他動物們生活水準每況愈下,如拳擊手到了退休的年齡卻還要幹活,本來驃壯的身體變得骨瘦嶙峋,直到最後被活活的送進屠宰場宰殺以換來豬們的一箱烈酒。拿破崙為了一己之私不惜犧牲其他動物的利益來與人類進行交易,亦為了虛榮還恬不知恥的為自己戴上種種的光環。因為到了最後,動物農莊只有豬真正過著衣食無虞、甚至於糜爛的日子,動物農莊越來越富有,不過除了豬以外的動物卻越來越貧窮。這也顯示出執政者對於權力的糜爛,以及在這樣環境中人民的無助。

       在動物農莊中所出現之「動物」,似乎都具有其特定之社會價值,遍佈於各種社會階層裡,由當代社會觀念來能衡量,似乎亦切中要害,完全達到以「古」諷今之效。透過故事性之方式,運用詼諧的手法,說著富涵腐敗混亂之社會議題,無不是深切的諷刺文體。如台大社會系教授李明璁在他一篇名為《重訪動物農莊》的文章中指出,「將故事情節直接對應於當時國際政局,從而呼應反共意識型態,只是表面詮釋罷了」,而在其之前文章中也曾提到,「表面上,《動物農莊》是不再信任所謂革命理想的犬儒主義,但骨子裡卻仍充滿對社會主義人道信念的基本堅持」。故事內涵所強調的理想,即追求公平與正義的人類生活,人們可以真正享有自己的勞動成果、可以真正掌握整個生產過程、可以真正自己統治自己。然而,反觀今日有多少人民享受到這種「自治」的結果。

       到故事最後我可以深切思考,動物的革命究竟是為了何種目的?是為了所有動物一律平等、是為了辛勤工作與報酬沒有得到適當的比例而憤怒、還是為了統治者對於人民(動物們)沒有基本的尊重而反骨,其實都有相關。倘若動物農莊為公民社會之借鏡,而我們是農莊裡的動物時,我們所追求的又會是什麼。因為在理性主義下人人皆有自利之動機,故「權力本身具有侵犯性」、「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造成絕對腐化」、「掌權者易於濫權擴權」等膾炙人口之政治名言,其實皆只是反映了人性。政府也是由人所組成,它聚集了許多掌權者的自利動機,而政府權力濫用往往就是肇因於掌權者之自利動機。政府一旦濫用權力,必然侵犯人民的權利,此時政府就逐漸走向暴虐。而這些就是憲政主義制度設計的意義,為了保障上述人民權利而主張對政府加以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