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其實是一種「思考」;「創作」更是一種「思考」。
一、在課群知識論的架構概念上:
當我們習慣性地以零星化、片斷化、跳躍化、表面化、單一化去閱讀「文本」時,其實反映出來的是我們就越少以整體化、系統化、邏輯化、具像化、多元化方式去思考觀看「自身」、批判與反思「社會」。
二、在單一課程的建構策略上:
利維坦、共和國、烏托邦,都是西方某種想像國度的代表,對於現實所投射的想像,對於人類境遇和社會存在的深切反省。課程名稱寄託於焉,也意謂著藉由:1.閱讀原本,深入閱讀作者的內心世界和社會脈絡,發現生活世界中的象徵意義;2.比較批判原本與影本間的差異與延異,達成文本間互文理解與想像;3.從文學原型到重新改作淬煉思考創生,全面反思人類社會存在的意義。
1.政治利維坦:視域融合與象徵(閔宇經老師)
選取「蒼蠅王」、「動物農莊」、「一九八四」、「華氏四五一度」…等影/文本,偏向政治/社會領域的輕經典小說,除了側重原典的閱讀之外,並深入作者的歷史時代背景,指涉其他文本;在民主與獨裁間,在個體(自由)和集體間,重新讓學生檢視人性尊嚴、民主、自由、平等、正義…等普同價值,培養公民的民主與倫理素養。
在橫向聯繫上,可經由邵承芬老師對於二戰期間獨裁主義/政權的興衰,以及與李小清老師對於「一九八四」、「華氏四五一度」…等社會科幻作品,達成教學領域(觀點)和文本作品上的實質連結與互補。
2.歷史共和國:互文詮釋與想像(邵承芬老師)
選取「三國演義」、「倚天屠龍記」、「傾城之戀」、「孤戀花」等四部文本,四位作者分別以明代至明末清初到民國再到台灣的年代為創作背景,這一系列的文本中,有多少的歷史想像在其中,而在文本與影本的互文性過程中,又各自表現出什麼樣的主體性意象和社會性存在,而這些各自的表象中又有何異與同,本課程擬透過場景--人物(敘事)與歷史(背景)的遠近切換,從歷史縱深來探討文本與影本中的互涉性及異同性,並從中培養學生的媒體與美學素養。
在橫向聯繫上,可與李小清老師在西方科幻vs東方武俠/靈怪小說產生本質性差異(異文化結構)對話,並探討其中人性/存在價值;亦可與閔宇經老師在東西方共和主義制vs家父長制,東西方個人vs集體觀念下的公民社會和家國想像進行本質性差異(異文化結構)對話,並探討其中人性/存在價值。
3.科技烏托邦:文學原型與創生(李小清老師)
選取《科學怪人》 (Frankenstein)、《時光機器》 (Time Machine)、《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生化人是否夢見羊》(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al Sheep?)四本不同時空背景的科幻文學經典來探討科技、政治、歷史與個人主體性的關係,以敘事原型的概念來解讀西方科幻文學與其改編影本,將少眾之文學賞析融入大眾影音娛樂,一則激發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與創意編製,二則為流行娛樂與數位生活注入思想深度,將人性置於科技、群體關係、歷史演化的「接觸區」(contact zone, Routes 192)中,探討人之為人的深層慾望與獨特思維。
在橫向聯繫上,可與閔宇經老師在「美麗新世界」文本上共同探討文學原型在科幻和政治小說中不同的投射與指涉;和邵承芬老師在西方科幻vs東方武俠/靈怪小說產生本質性差異(異文化結構)對話,並探討其中人性/存在價值。
三、亟欲培養的公民基本能力:
綜合以上說明,本課群至少跨越政治、歷史、社會、文學、美學…等諸多領域,希冀培養學生的公民核心能力為:
1.倫理素養:能否在當代科技的影響下,思考人與機器/環境的關係、運用道德推理去思考複製科技對人類存在的意義;回歸人性尊嚴、民主、自由、平等、正義…等人類基本的普同價值,去判斷公共性問題;從歷史的經驗中覺察同理心的重要性,看出自己、社會與歷史三者間的關聯性,並用寬容態度面對他者和尊重多元差異。
2.民主素養:能否理解個人自由與公民共和的真意,並以此發展出認識多數與少數民主模式的局限性,審議民主的價值,並從歷史經驗中覺察民主與獨裁的界限,覺知個人正義與公共善、公共正義/幸福、公共道德的關係,以理性態度進行公共選擇與行動。
3.媒體素養:能否從影本(文本)的產製/再現過程中,瞭解影本的片段性與侷限性,人類詮釋文本以及霸權(主流)思想的操縱(規訓)特性,思辨歷史真實與媒介真實的關係,進而保持相對客觀性。
4.科學素養:能否思考與想像「科學衍生科幻,科幻延伸科學」的真意,具體且正確地指出文本與影本背後的科學知識與技術,以及科學/科技對未來社會的相關影響與衝擊,和(有限的)科學-(無限的)科幻與人類創造力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