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登入
劇情分析 ( 推銷員之死)
1樓

     《推銷員之死》這部美國舞台劇經典之作,是亞瑟.米勒的作品。故事發生在紐約布魯克林區,一間公寓小房子裡。威利諾曼,一個為他推銷員工作付出了三十多年的人,發現自己不再適合做這份工作了。他有嚴重的妄想症,常常一個人在房子裡,就「搬演」起從前的故事,他光榮的過去。大兒子比夫,由於十多年前和父親間一場不為人知的衝突,而離家出走,獨自在江湖中闖蕩。但由於他幼時被父親養成偷竊的習慣(不禁止,又有點鼓勵),因而進出牢獄多次,一直找不到好工作。這次返家,才發現父親已老,且病得不輕。兩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衝突中發現彼此之間的愛,但就在威利知道自己的兒子不恨他之後,毅然選擇了撞車自殺的路,只是為兒子帶來鉅額保險金。


 


  劇中,處處可見人性的複雜及虛偽。父親在家人面前的自我膨脹,使兒子在得知父親其實沒那麼偉大,甚至養小老婆之後,瀕臨崩潰而離家,開始存著報復心態自暴自棄。然而,大兒子自己及小兒子其實在這樣的教育下,一樣有說謊的習慣,裡外不一。看戲的我們,也只是無奈罷了,因為這是社會導致的殘酷事實。


劇情簡介


         《推銷員之死》的主角威利�羅曼是一位逐漸在現實生活中失去事業能力的推銷員。威利的做事態度強調熱心誠懇以及交朋友的能力,他也一度聞名於整個新英格蘭,經常長時間開車四處兜售,他的兩個兒子畢甫(Biff)與哈比(Happy)讓他在鄰里間引以為傲,他的妻子琳達(Linda)則每天愉快的微笑。很不幸的,隨著時間過去,現在他的生活逐漸失去了控制。

         威利已經辛苦工作了半生,而且應該要退休了,享受物質富裕的生活,並且在電話中不斷失去與過去的顧客之間的交易—特別是在一連串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與情境重現(flashback)等精神症狀後,他也失去了可以長途駕駛的能力。的確,威利曾經的努力似乎最後都失敗了:他被一個年紀可以當他兒子、而且是他當年欽點的後生晚輩炒了魷魚,而被迫要向之前的競爭同儕查理(Charley)貸款過活;他所有的老朋友與之前的顧客統統都不記得他了。而他34歲大的兒子,畢甫,並沒有跟上父親所走過的道路,而小兒子哈比總是成天無恥撒謊,假裝是一個完美的羅曼家子嗣。相反的,查理(威利曾經對他的兒子們說,這傢伙並不討人喜歡)卻成為了一位成功的生意人,而查理的兒子伯納德(Bernard),小時候是一位不耀眼的書蟲,長大後卻成為出色的律師。而因為威利在一次商務旅行中出軌,還讓畢甫失去了對他做為父親的信心。最後,威利還不斷被對他死去的兄長班(Ben)的回憶所糾纏,班曾經在早年前往非洲時說過:「…只要我能夠走到外頭,我就能變得有錢!」(And when I walked out, I was rich!)這句話不斷在他心頭縈繞,所以即使畢甫與哈比在家中束手無策,但是威利還是打算要找個方法,解決目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