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問題意識
by 網站管理, 2014-08-04 11:58, 人氣(1216)
麥克魯漢在《認識媒體--人的延伸》一書中提到「媒體即訊息」的概念,並指出印刷術所建立的文字媒體(如小說),使人類以線性思考來感知世界,直到「電,使事物變為即時,序列從此告終。」因此電子媒體(如電影)「帶我們從序列與串連的世界進入創造性組態與結構的世界。」以上說明了媒體形式的改變,影響了人類對事物的感官與思考邏輯。麥克魯漢更認為「媒體的影響效果之所以強大濃密,正因為另外又有一個媒體做為它的內容。如電影的內容,是小說或舞台劇本或歌劇。」所以,在當今媒體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在不同形式媒體所提供的資訊中,洞悉社會現象乃至人類發展的歷史脈絡,是現代公民媒體素養的重要課題。
陳芳明並指出歷史可以寫出事實,但寫不出真實;小說寫的不一定是事實,但某種層面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我們現在的學生們正徘徊在真相與事實間,如318 的學生反服貿抗爭截至目前仍在立法院作出他們認為是為自由民主來表達及行使一個公民的權力,以這個事件為例,正足以說明我們要訓練同學們應具備的公民素養有哪些?
第一個問題是,當我們從電視媒體的影像傳輸,來了解這個所謂318 學運的過程中,是否畫面就能說明真相呢?有些畫面不見得是假,但是否就是事實的真相?我們的學生是否有足夠的民主素養與媒體素養,能夠從影像中辨別事實與真相間的差異性?
第二個問題是,不少人以此次的學運與1919 年的五四;1989 年的六四以及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相提並論,在這個類比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生是否有歷史的素養,能夠從歷史的脈絡中來辨別其中的相似與差異性在哪裡?從而有正確的認知與判斷。
第三個問題是,當我們學生想從事公民運動的過程中,是否明瞭身為一個公民所應具備的民主素養?
基於上述的三個問題意識,本課程擬透過文/影本互文性的交互過程中,讓學生們了解想像空間的無限大,而我們如何能夠從這樣的空間中,找出主體性意象和社會性存在,從而思考自己的定位,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