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登入
穿越原典,翻轉視域
邵承芬

  《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中最經典的代表作,它穿越於可信與可愛之間!然而我們究竟要相信可信的;還是要喜歡可愛的?相信與喜歡之間是不一定會劃上等號的!相信真相,卻不一定喜歡真相;喜歡事實,卻不一定相信事實!

  例如,所有普羅大眾都喜歡《三國演義》中塑造出的人物性格,對孔明的神機妙算嘆為觀止,並為之拜服傾倒,但,我們都知道,孔明非神人也!

  所以,我們寧願被《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騙的背後,究竟代表什麼意涵呢?在事實與虛構之間;真相與鏡象之別,當中有太多的想像與思考的空間,這就是小說的魅力!

  小說真誠的展現了它的魅力,同時亦開啟了讀者廣濶的想像空間,記者吳垠慧今年(2014年7月17日)在訪問展覽專家何仲昌時曾寫到:「好的呈現,讓你上天堂」,在此我藉用這句話,就是好的作品,可以引領讀者,進入文本/影本所舖陳的情境之中,讓閱聽人產生感動,甚或是共鳴,並進而希望他們將這份感動與共鳴,帶入個人的生活經驗之中,這也是本計畫/課程的宗旨。

  本課程選取《三國演義》、《倚天屠龍記》、《傾城之戀》、《孤戀花》等四部小說,進行文本的閱讀與影本的解讀,期使在互文性探討中,我們能夠深刻地反思人類/自身的主體性意象和社會性存在。

  陳芳明(在小說與歷史之間)指出歷史可以寫出事實,但寫不出真實;小說寫的不一定是事實,但某種層面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當我們游走於小說/歷史之間;文本/影本的互動中,將引領學生們理解想像空間的無限大,並讓學生們了解如何能夠從這樣的空間中,找出主體性意象和社會性存在,從而思考自己的定位,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我們從《赤壁》影本中翻轉了對周瑜器量狹窄的觀點,蘇軾<念奴嬌>中那位「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英雄形象,鮮明的出現在劇中,周瑜(梁朝偉飾)不再是《三國演義》從51回到56回中所描述<孔明三氣周公瑾>中小家子氣的莽夫。
  在夢繼導演;鄒靜之編劇的《傾城之戀》中也讓我們跳脫出張愛玲個人情愛的框架,看到了本與國家/歷史/民族/政治不相干的另一種影本詮釋,究竟何者是真實的;何者是想像的,在張愛玲與鄒靜之看來,都是合理的舖陳,至於讀者的觀看又是另一個層次的解讀。

  我們希望學生們能夠思辨在個體/群體之際,真實/理想之間,情感/理智的交錯過程中,了解人類/自身永遠在追求心靈上所渴望的理想社會/世界,而這個不斷思辨的過程,正是人類存在最可貴的價值,是故法國思想家笛卡兒有句名言,那就是「我思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