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網站管理, 2014-08-10 01:14, 人氣(1153)
生平簡介
小說作品
- 《夜曲》──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九七九年。收錄於《紐約客》。
- 《孽子》──長篇小說「孽子」開始連載於「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 《秋思》──刊中國時報,一九七一年。收錄於《台北人》。
- 《國葬》──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收錄於《台北人》。
- 《花橋榮記》──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二期,一九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 《冬夜》──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一期,一九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 《孤戀花》──刊現代文學第四十期,一九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 《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收錄於《台北人》。
- 《思舊賦》──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收錄於《台北人》。
-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收錄於《台北人》。
-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收錄於《台北人》。
- 《梁父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 《歲除》──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 《遊園驚夢》──刊現代文學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收錄於《台北人》。
- 《一把青》──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收錄於《台北人》。
- 《謫仙記》──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五期。《紐約客》首篇
- 《火島之行》──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 《永遠的尹雪豔》──刊現代文學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台北人》首篇。
- 《安樂鄉的一日》──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 《香港:一九六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 《上摩天樓去》──刊現代文學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 《芝加哥之死》──刊現代文學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 《那晚的月光》──又名「畢業」,刊現代文學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 《寂寞的十七歲》──刊現代文學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 《藏在褲袋裡的手》──刊現代文學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 《青春》──刊現代文學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 《小陽春》──刊現代文學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 《黑虹》──刊現代文學第二期,一九六○年。
- 《玉卿嫂》──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年。
- 《月夢》──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年。
- 《悶雷》──刊《筆匯》革新號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 《骨灰》——收錄於《紐約客》。
- 《等》
- 《我們看菊花去》
- 《Danny Boy》──收錄於《紐約客》
- 《tea of two》──收錄於《紐約客》
評價:
by 網站管理, 2014-08-09 20:37, 人氣(1454)
生平簡介:
複雜又顯赫的家世背景:
父親張志沂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張佩綸的兒子,母親黃逸梵是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黃翼升之女,黃宗炎的女兒,繼母孫用蕃是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孫寶琦的女兒,祖母李菊藕是李鴻章長女。
小說作品:
張愛玲出生名門,因此受到了極好的教育。上海淪陷時期,陸續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中、短篇小說,震動上海文壇。1952年張愛玲以完成未完成的學業為名離開中國大陸,其後赴美。在美國期間翻譯了清代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韓邦慶所著),又寫了文學評論《紅樓夢魘》。
婚姻與晚年生活:
張愛玲一生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史,漂泊於上海、香港、天津、美國各地,最後在美國定居,並與1960年取得美國國籍。早在之前,1956年時,張愛玲就已經和大自己29歲的德裔美國人賴雅結婚,賴雅逝世後,張愛玲在美國終老,1995年,張愛玲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去世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享年74歲。
節錄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C%B5%E6%84%9B%E7%8E%B2
by 網站管理, 2014-08-09 20:36, 人氣(1359)
by 網站管理, 2014-08-09 20:16, 人氣(1217)
作者介紹http://content.edu.tw/senior/history/tc_dm/history/person/liter/lit16.htm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戲劇家,山西太原府祁人(今山西祁縣),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曾客居東原(今山東東平)。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羅貫中的籍貫也有太原市南端的清徐縣的說法,也是爭議最多的地方,從現存《羅氏家譜》及羅氏祖塋墓碑之記載看,先祖爲四川成都府人,後唐爲青州僕射落籍清源。他成年離家,流落於江淮,與張士誠一起拜另一小說家施耐庵爲師,晚年隱居大名府浚縣,完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水滸全傳》的創作。
羅貫中的籍貫又有“東原人”之說,這是他漫游出晉後在“東原”(今山東省)客居過一段時間的緣故。他到這里,是被當時社會上十分流行的梁山伯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來。他到那里考察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蒐集在民間流傳的水滸英雄故事材料。這是他後來參與《水滸傳》編纂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因。關於“千聖姑”和“貝州王則”的故事,當時也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因此,羅貫中就在這一帶對這個故事進行了蒐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傳》之作。
因此在上述二地均有羅買中紀念館。
節錄自: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87422.aspx
歷史評估
羅貫中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有特殊貢獻的作家。他所寫的小說很多,都是以亂世為題材,中國歷史上只有七個分裂的時代,羅貫中就寫了其中三個,除《三國演義》外,相傳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逐平妖傳》等著作,也曾參與了《水滸傳》的編纂、創作。他亦能詞曲,所作的雜劇,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龍虎風云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種,后二種已佚去。羅貫中經歷了元末的社會大動亂,目睹現實的紛爭,對人民苦難深重的生活處境比較了解,對他們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認識。
他從事小說創作的動機,一方面“無過于泄憤一時,取快四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改變當時話本藝術中存在的弊端,為民眾,為說話藝人提供一個好的、方便的說話底本。他從社會的、文學的需要出發,對幾種在民間影響較大的話本小說材,進行了蒐集、整理、充實等扎實的新創工作。羅貫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小說從“話本”階段向長篇章回體過渡的完成,揭開了我國小說發展歷史嶄新的一頁。
節錄自:中華百科http://wikiyou.tw/%E7%BE%85%E8%B2%AB%E4%B8%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