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相逢孤戀花
by 網站管理, 2014-08-05 19:25, 人氣(1058)
記憶相逢孤戀花
作者:台長:米果 @MIMIKO文章出處:http://mypaper.pchome.com.tw/mimiko/post/1247101444
最初讀白先勇的小說《台北人》,可能只有十來歲,長老教會學校的中學生,還穿著白上衣藍摺裙,當時的台灣還未解嚴,剛經歷美麗島事件,還是反共抗俄的年頭,沒有網路沒有手機,除了閱讀之外,青春,找不到其他出路。
《台北人》《寂寞的十七歲》《孽子》……
我在台灣南部城鎮出生,白先勇小說描述的年代,對我來說,都很遙遠,不管是上海,還是台北。
我閱讀的《台北人》版本,是晨鐘出版的硬皮書,當時已經是首刷七年後的第二版,對於〈孤戀花〉的注目,還少於〈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我曾經在台南二中對面的「育樂堂」看過一個規模不大的劇團演出,舞台上的金大班角色與我想像中的金大班相去甚遠,後來港星姚緯演出的電影版本,我仍舊不中意,早期電影時興配音,演員的聲音情感硬生生被抽離,像堵了一層紗在心口,悲喜都難盡興。從白先勇文字輾轉堆砌得來的記憶,跳脫成活生生的人物,總覺得少掉文字醞釀的味道,倘若將文學作品影像化有所謂的障礙,肯定是如我這般死心眼的讀者不肯輕易妥協的挑剔使然吧!
每隔幾年重讀《台北人》,閱讀的情緒緩慢起了化學質變,小說裡的人物是觸媒,過往歷史成了入喉之後甘苦自知的滋味,緩緩在內心進行一場場寧靜革命。時代不同了,政治的氛圍也變了,因為政治與戰爭操弄的人生悲喜離聚,變得雲淡風清,再回過頭來看《台北人》,竟有幾分驚懼,文學的預言,竟是這般犀利貼切。
幾天前,看了曹瑞原的電影作品《孤戀花》,那是所謂的「五四」特別放映場,白先勇就坐在我後面一排座位上,感覺,就像尹雪豔或金大班突然從書裡走出來,穿著那時候的旗袍衣衫,擦著胭脂花粉,我的視野身形瞬間縮小成中學生的高度,手裡彷彿還捧著晨鐘出版的硬皮版本,頭也不敢回,怕錯亂了時空濃度,白先勇一下子就縮回書內,豈不可惜。
看電影之前,其實我看了三集的電視版《孤戀花》,銜接電影版,好似提前做了一場總複習。
相較於小說原著,影像化以後的《孤戀花》,比較美,比較仁慈,也比較浪漫。
記憶中的五寶與娟娟,更苦,更悲,更淒慘。
書裡的五寶與三郎,根本沒有過上海那段戀情,而娟娟遇到的柯老雄,「一對豬眼睛,眼泡子腫起,滿佈著血絲,烏黑的厚嘴唇,翻翹著,閃著一口金牙齒……還沒走近,已經聞到一陣帶魚腥的狐臭。」
蕭颯與陳世杰以白先勇小說為軸而改編的戲劇版本,對五寶與娟娟稍稍寬容了些,但李心潔與蕭淑慎的眼神,卻等同於原著小說文字勾勒出來的悲苦,甚至更苦。
歌聲、光影、旗袍的身型、百樂門的舞姿、東雲閣的那卡西……
我不是專業挑剔的影評,沒有能力談論技術手法,從純粹的讀者與觀眾角色望過去,我看見自己閱讀白先勇小說的青春年頭,好似重新活了過來。雲芳就該當是袁詠儀的樣子,眼神與說話的口氣都嵌著深邃不外露的憂愁,同性之間的情戀話題盡留給宣傳的媒體炒作就好,倘若滲入角色人生底層當可體會,任何在那種飄搖年代裡苦過來的人,都有可能像雲芳那樣疼惜同樣命苦的姊妹,不管在上海,還是台北,都相同。
三郎的生命往前拉長,去了上海,又別了五寶;娟娟在書裡發瘋收場,在電影裡,則穿了五寶的舊旗袍將柯老雄痛快砸斃……
其實,我已經不想拘泥電影與原著作品的異同了,拿白先勇的文字來挑剔曹瑞原的電影,或拿曹瑞原的電影來比對雲芳、三郎、五寶或娟娟的人生,對創作者來說,都不太公平。
一直到最近,我才有機會知道,自己的長輩親人,也跟《孤戀花》片中的三郎一樣,曾經從台灣,去了中國,去了上海;而外公與外婆,也曾經跟電影中的五寶與三郎一樣,一趟海上船程,阻隔了整整一輩子,生死不再相逢。
太平盛世裡安逸過日子的人,無法體會亂世兒女的悲歡聚散與生命韌性,我看《孤戀花》,從久遠泛黃的書冊版本到華麗考究的影像作品,青春涓滴如逝水,隨著電影電視重新洗盤,當年懵懂不知的情境苦楚,這回解密重來一次。
「青春欉啥人害,變成落葉相思栽」
多年之後,我的記憶與《孤戀花》再次山水相逢,感覺,如此不同。
《台北人》《寂寞的十七歲》《孽子》……
我在台灣南部城鎮出生,白先勇小說描述的年代,對我來說,都很遙遠,不管是上海,還是台北。
我閱讀的《台北人》版本,是晨鐘出版的硬皮書,當時已經是首刷七年後的第二版,對於〈孤戀花〉的注目,還少於〈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我曾經在台南二中對面的「育樂堂」看過一個規模不大的劇團演出,舞台上的金大班角色與我想像中的金大班相去甚遠,後來港星姚緯演出的電影版本,我仍舊不中意,早期電影時興配音,演員的聲音情感硬生生被抽離,像堵了一層紗在心口,悲喜都難盡興。從白先勇文字輾轉堆砌得來的記憶,跳脫成活生生的人物,總覺得少掉文字醞釀的味道,倘若將文學作品影像化有所謂的障礙,肯定是如我這般死心眼的讀者不肯輕易妥協的挑剔使然吧!
每隔幾年重讀《台北人》,閱讀的情緒緩慢起了化學質變,小說裡的人物是觸媒,過往歷史成了入喉之後甘苦自知的滋味,緩緩在內心進行一場場寧靜革命。時代不同了,政治的氛圍也變了,因為政治與戰爭操弄的人生悲喜離聚,變得雲淡風清,再回過頭來看《台北人》,竟有幾分驚懼,文學的預言,竟是這般犀利貼切。
幾天前,看了曹瑞原的電影作品《孤戀花》,那是所謂的「五四」特別放映場,白先勇就坐在我後面一排座位上,感覺,就像尹雪豔或金大班突然從書裡走出來,穿著那時候的旗袍衣衫,擦著胭脂花粉,我的視野身形瞬間縮小成中學生的高度,手裡彷彿還捧著晨鐘出版的硬皮版本,頭也不敢回,怕錯亂了時空濃度,白先勇一下子就縮回書內,豈不可惜。
看電影之前,其實我看了三集的電視版《孤戀花》,銜接電影版,好似提前做了一場總複習。
相較於小說原著,影像化以後的《孤戀花》,比較美,比較仁慈,也比較浪漫。
記憶中的五寶與娟娟,更苦,更悲,更淒慘。
書裡的五寶與三郎,根本沒有過上海那段戀情,而娟娟遇到的柯老雄,「一對豬眼睛,眼泡子腫起,滿佈著血絲,烏黑的厚嘴唇,翻翹著,閃著一口金牙齒……還沒走近,已經聞到一陣帶魚腥的狐臭。」
蕭颯與陳世杰以白先勇小說為軸而改編的戲劇版本,對五寶與娟娟稍稍寬容了些,但李心潔與蕭淑慎的眼神,卻等同於原著小說文字勾勒出來的悲苦,甚至更苦。
歌聲、光影、旗袍的身型、百樂門的舞姿、東雲閣的那卡西……
我不是專業挑剔的影評,沒有能力談論技術手法,從純粹的讀者與觀眾角色望過去,我看見自己閱讀白先勇小說的青春年頭,好似重新活了過來。雲芳就該當是袁詠儀的樣子,眼神與說話的口氣都嵌著深邃不外露的憂愁,同性之間的情戀話題盡留給宣傳的媒體炒作就好,倘若滲入角色人生底層當可體會,任何在那種飄搖年代裡苦過來的人,都有可能像雲芳那樣疼惜同樣命苦的姊妹,不管在上海,還是台北,都相同。
三郎的生命往前拉長,去了上海,又別了五寶;娟娟在書裡發瘋收場,在電影裡,則穿了五寶的舊旗袍將柯老雄痛快砸斃……
其實,我已經不想拘泥電影與原著作品的異同了,拿白先勇的文字來挑剔曹瑞原的電影,或拿曹瑞原的電影來比對雲芳、三郎、五寶或娟娟的人生,對創作者來說,都不太公平。
一直到最近,我才有機會知道,自己的長輩親人,也跟《孤戀花》片中的三郎一樣,曾經從台灣,去了中國,去了上海;而外公與外婆,也曾經跟電影中的五寶與三郎一樣,一趟海上船程,阻隔了整整一輩子,生死不再相逢。
太平盛世裡安逸過日子的人,無法體會亂世兒女的悲歡聚散與生命韌性,我看《孤戀花》,從久遠泛黃的書冊版本到華麗考究的影像作品,青春涓滴如逝水,隨著電影電視重新洗盤,當年懵懂不知的情境苦楚,這回解密重來一次。
「青春欉啥人害,變成落葉相思栽」
多年之後,我的記憶與《孤戀花》再次山水相逢,感覺,如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