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登入
張愛玲的愛情觀-佩心
by 網站管理, 2014-08-09 15:52, 人氣(861)
張愛玲的愛情觀
作者:佩心
http://blog.yam.com/holisticchinese/article/6750778

一. 前言
  她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獨特而富於傳奇色彩的女作家。她在海外享有盛譽,擁有眾多熱忱的讀者與研究者。她是現代作家中的「異數」。她一上路就是巔峰,她一出手就是經典。《金鎖記》與《傾城之戀》,不遜於「五四」以來任何一位經典作家的名著。她是我們文壇最美的斬獲之一。她是張愛玲。
  婚姻與戀愛幾乎都是張愛玲作品的中心題材,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這樣說:「我甚至只是寫些男女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爭,也沒有革命。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爭或革命的時候更素僕,也更放恣的。」
  而我想做的是關於愛情與婚姻的部分,雖然她的著作不算多,但是我只看了其中的《傾城之戀》(短篇小說集)與《半生緣》還有《對照記》,再加上一些網路資料,要說認識她實在很困難,只能勉強拼奏了我以為的張愛玲愛情觀。
我想以《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傾城之戀《半生緣》來講述張愛玲的愛情與她作品中的愛情,這些是公認比較經典的文章,當然經典的不只這些。

二. 正文一
家世背景
—是否偉人都必須經歷一段悲慘淒涼?又或這就是成為偉人的代價!

  她從四歲開始,中間那段時間都被架空了,我因為看了她的書,看了她的生平,就分外疼惜她這一段時間的被架空,所以我一直把她看待成一個想要把她還原成一個正常人,而不是神,她失去的那一切,我們想辦法幫她解釋,或者是想辦法幫她加上去,那她是在哪個地方哪個時機裡頭漏失了這一些?我是把她當成一個正常人,當然我知道,她比正常人少太多東西。
—蘇偉貞

1. 顯赫的家世:張愛玲的祖父是張佩綸,外曾祖父則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
2. 遺少的家庭型態:張家到了張愛玲的祖父晚年已經逐漸走下坡,到了父親時已全然不事生產,過著留辮子、納妾、抽鴉片、捧優伶、打麻將的舊制悠閒生活。而這樣的生活型態常成為張愛玲小說的背景 。
3. 緊繃的父女關係:張愛玲對父親的情感是又愛又恨,父親很為她的文才感到驕傲。但也會因為繼母的讒言下死命的毒打她。
4. 疏離的母女情感:由於夫妻感情不睦,母親在張愛玲四歲時出國留學,第二度回國時即與父親仳離。

  封建遺少式的父親以及深受新思想影響出走的母親,加之庸俗、專橫的後母,這樣的家庭環境和文化氣圍使愛玲過早地成熟,並確立了她怪異、孤傲的性格和自立於世的人生態度。在缺乏親情的情況下成長,她成為了一個十分沈默的人,不說話、不交朋友、不活動、長期的萎靡不振。她的童年生活,影響了她日後所寫的小說的風格,她的小說,大都籠罩著淒涼的氣氛,她同情舊家族中苦苦掙扎的男女,寫出他們的心聲。

求學經驗
—若說家庭環境和小學教育對一個人的成具有重要意義,而中學時代的興趣培養則是人生達至終極的基礎工程。

  她父親給予她很良好的教育,上海的聖瑪利亞女校—著名的美國教會女子中心。在這裡她得到了自由發展,自信心日益堅強。不合群、不交友、天馬行空的想像和獨來獨往的自由性格逐漸穩定。
  出外留學是她的夢想,然而先是父親不允許,並監禁她,那是她生命中最黑暗的歲月,後來是歐戰爆發,沒能去英國讀書改到香港大學。
接踵而來的是大平洋戰爭,終於將還沒畢業的張愛玲趕回了上海,開始了她的職業創作生涯。

  正是由於這種悲涼的家庭經歷和奇特的求學經歷使她格外注重實際,這也使她對時代的觀察、人性的剖析完全站在另一種高度上,而且思考程序也是另一個層次的,並且帶有一種失落感。

創作背景
—新舊衝突,東西思潮激盪。

  張愛玲出生時,滿清已亡了10年,而五四運動正喊得沸沸揚揚:重視個人主義與戀愛婚姻自由、提倡白話文運動、掃除封建保守陋規,既傳統又現代、中西文化互相衝擊。
但這些並沒有影響到一些頑固的遺老遺少們,他們依舊住在寬大陰暗的豪宅裡,過著傳統、守舊、一成不變的生活,一天天、一年年,時間彷彿遺忘了他們;他們也遺忘了時間。如:張愛玲的爸爸與繼母。
  而接受新時代思想的人,卻擁有堅定的信念並去追求理想,也有無比的毅力去抗衡男性主道的勢力。如:張愛玲的媽媽與姑姑。
張愛玲的成長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底下,而她很多作品的主人翁也活動在這樣的時空背景底下。

婚姻
—常常有人詫異於以張愛玲之明慧練達,何以竟彈指之間為朝秦暮楚的胡蘭成所俘虜,其實這自可從她的作品取得解釋:她根本上還是人類真心、真情、真愛的崇拜者、尋求者和表達者,自然她也是一個深刻的失望者。

  胡蘭成聰穎好學,博聞強識,既具國學、西學功底,又才情並茂。他生性多情浮華,風月場上軼事頗多。相識胡蘭成沒多久,張愛玲便陷入愛情裡了,她還說過「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如此的話來,對於她來說,是全心全意的投入了。
  胡蘭成已有妻室,她並不在意。他有許多女友,乃至挾妓遊玩,她也不去爭風吃醋。後來結婚時也沒舉行儀式,只寫婚書為定,文曰:「胡蘭成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當最後張愛玲發現胡蘭成是個不勘造就的亂性男子後,在溫州她告別胡蘭成說道:「倘使我不得不離開你,不會去尋短見也不會愛別人,我將只是自我萎謝了。」而後她離開了,婚笺上的美好願望,化為烏有了,這是她生命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創。

—「婚姻誤人」,是貧病交加的賴亞拖累了她? 

  與賴亞相識的時候他的境況就很不好,那是在一個免費食宿的「文藝營」。為了養活、照顧又老又病的美國丈夫,張愛玲收拾起絕世才華、犧牲了錦繡文學前程,煮字烹文地與賴亞做著柴米夫妻。他們輾轉於東西海岸各慈善「文藝營」間的搬遷;小城鎮上租房子、買便宜傢俱的瑣細繁難;連汽車都沒有,常常要借朋友「東風」的不方便;收入不穩定,辛苦寫出的文稿不知哪一篇賣得出去,哪一篇會被出版商「槍弊」的惴惴不安等等。然而,在這樣相濡以沫、一點一滴都是倆個人親手建立起來的生活中,有無限的意趣與樂趣,就像張愛玲說的「它到底是我們的,於我們親」。
  也許張愛玲下嫁賴亞的目的,就是為著過普通人的生活。與賴亞結婚前,她的人生有很大缺欠:自小在家,她缺少父母之愛;及長,與胡蘭成雖做了「神仙眷屬」,卻聚少離多,終至不歡而散。而張愛玲天生是個小說家,她可以細緻入微的體察人情世態,她也能生動詳實地描寫居家瑣事。說明她對普通人的生活有深厚的興趣。但是她自己一直沒有過真切、平凡的家庭生活。
這也許就是張愛玲自己的選擇。

後半生
—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及極度的孤寂」

  國民黨撤退後,她來到美國並與賴亞成婚,她雖持續寫作,卻是為賣文而作,寫的大多是劇本。賴亞逝世後,一個人獨居,一個人深居簡出,在七十四歲時,在洛杉磯的公寓中孤然離世,結束了她的一生。
  可以想像嗎?她年輕時在上海,可是特立獨行,衣飾怪異,卻引領著上海流行,當時的她,是多麼燦爛奪目,與她在遲暮之年時,是極端不同的。

作品大意

《紅玫瑰與白玫瑰》
  佟振保兩次戀愛,一次與開放的混血姑娘,另一次與朋友的妻子偷情,最後娶了門當戶對的好女孩,雖然有些出軌,夫妻有些吵鬧,終於也是改過自新,做回了「好人」。

《金鎖記》
  麻油店出生的曹七巧嫁入富裕的姜家當少奶奶,不料丈夫天生骨癆,她出生又低,在姜家總是被瞧不起。她愛上了小叔季澤,可惜無可奈何。在這樣被欺壓,感情得不到依靠與宣洩下,人格扭曲,金錢欲望高漲。日後,為人母也有了媳婦後,她歇斯底里比瘋狂還可怕,她不只毀了他們的婚姻,也毀了他們一生的幸福。

《傾城之戀》
  一個「破落戶」家的離婚女兒,被窮酸兄嫂的冷潮熱諷攆出母家,跟一個飽經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學生談戀愛。正要陷在泥淖裡時,戰爭爆發、城市毀滅的變故把她救了出來,得到一個平凡的歸宿。

《半生緣》
  青年世鈞通過朋友叔惠介紹,認識同事曼楨,兩人相愛。到了論及婚嫁的時期,曼楨的姐姐曼璐,為了綁住丈夫,將曼楨交給自己的丈夫,並關了她一年。世鈞在找不到曼楨,又以為曼楨嫁人了的情況下,娶了自己的表妹翠芝。翠芝曾經與叔惠相戀,但因為門第觀念,終究沒有在一起。叔惠也在翠芝結婚後出國留學了。曼楨後來生了一子,乘機逃了出來,後來姐姐病死,為了照顧小孩,終於嫁給了姐姐的丈夫。多年後,世鈞與曼楨相逢,叔惠與翠芝也重聚,然後已經回不了過去了。

三. 正文二
傳統價值的婚姻

  夫妻乃天地乾坤,陰陽配合之男女也。夫為廳堂,也為外面之家。妻為房間內面之室。家室齊全,始為之家庭圓滿。若有男無妻,及不成室,或有女無夫,亦不成家,若缺一則家庭不能完全,及不能成家立業矣.。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價值裡,男人是要繼承家業、傳宗接代的,而女人則是相夫教子。
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未來都要結婚成家,但是婚姻是以男性為主的,男方看上眼了,再到女方家提親,整個婚姻的主動權是在男方。整個社會又賦予了男人很高的權力,男人可以擁有很多個女人,女人卻不成。
  古代的社會裡給了女性很多的規範,女子在嫁為人妻後,必須表現服從,要能料理家務,妥善運用從小自母親處所學之女紅,侍奉公婆,服侍丈夫,照顧小孩,充份展現賢妻良母的風範,絲毫不能有些許自我表現,對愛情更不能有直接表達,女人在三從四德及丈夫獨斷專行的<出妻>制壓力下被妥協,過著單調而無挑戰的生活,直至死亡。

  這樣背景下的婚姻不是愛情的延續,而成為了一種目的的實現。女性視婚姻為改變現狀的途徑,而婚姻也是她們永遠的歸宿。男人卻是婚姻為裝飾,是作為社會角色的擺設。這樣觀點想法下的婚姻,使多數的家庭婚姻成為痛苦的存在,使生存在底下的人扭曲,悲哀。
張愛玲的時代以及她筆下的世界也都在這樣的價值底下運轉。而張愛玲也曾經說過:「現代人多是疲倦的,現代婚姻又多是不合理的。」

張愛玲作品中的愛情與婚姻

  有人這樣子說:「張愛玲筆下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
  傅雷先生曾這樣說過她作品中的人物:『遺老遺少和小資產階級,全都為男女問題這惡夢所苦。惡夢中老是霪雨連綿的秋天,潮膩膩,灰暗,骯髒,窒息的腐爛的氣味,像是病人臨終的房間。煩惱,焦急,掙扎,全無結果,惡夢沒有邊際,也就無從逃避。零星的磨折,生死的苦難,在此只是無名的浪費。青春,熱情,幻想,希望,都沒有存身的地方。』這樣的說法實在貼切,張愛玲的作品是愛恨交織,痛苦不堪,有人說過當你痛苦時,別讀張愛玲,她會讓你覺得掉入了無底深淵,想爬都出不來了。這就是張愛玲的愛情,零散在生活中,雖然零散卻怎麼也消失不了。

《紅玫瑰與白玫瑰》
  佟振保始終沒有與他愛的女人步入禮堂,最終與他成婚的還是「乏味的婦人」,娶了做什麼?也僅僅是用來奴役做雜務而已。對外,他還贏得這樣一個好的名聲:「整個地是這樣一個最合理想的中國現代人物」。
  他與初戀玫瑰是兩情相悅的,最終不能相處在一起的理由是:「這樣的女人,在外國或是很普通,到中國來就行不通了。把她娶來移植在家鄉的社會裡,那是勞神傷財,不上算的事。」振保注重門面,他要權勢地位,為此他放棄了愛情。
  嬌蕊,振保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愛人,是他朋友的妻子,出軌與他相愛。嬌蕊愛他,想離開丈夫與他在一起,振保就怕了,「如果社會不答應,毀的是他的前程」。愛情對於振保是可以犧牲的,錦繡前程才是他美好的未來,對於他來說,愛情是一種「一種情感上的奢侈」,是奢侈阿!
  結婚,娶個身家清白,大學畢業,性格溫和的女孩。然實際上是夫妻不合、婆媳也不合,他覺得他結婚是個犧牲,他在婚姻中也著實不痛快。「振保對於煙鸝有許多不可告人的不滿的地方」「振保的母親到處宣揚媳婦不中用:『可憐振保,在外面苦奔波,養家活口,回來了還得為家裡的小事煩心,想安靜一刻都不行』」他是把妻子當婢妾奴役,做不好了便罵,是沒有一點尊重的「她做錯了事,當著人他便呵責糾正」「他叫她把爐台上的一對銀瓶包紮起來給篤保帶去,她手忙腳亂掇過一張椅子,取下椅墊,立在上面,從櫥頂上拿報紙,又到抽屜裡找繩子,有了繩子,又不夠長,包來包去,包得不成模樣,把報紙也搠破了。振保恨恨地看著,一陣風走過去奪了過來,唉了一聲道:「人笨事皆難!」煙鸝臉上掠過她的婢妾的怨憤…」煙鸝也出過軌,是因為與振保處不好,在家裡沒地位,心裡寂寞,因為種種不快活,她與一個裁縫偷情,振保後來有發現,夫妻間關係也因為這樁事又變差了。
  愛情在振保心中是有份量的,不然在嫖妓時,也不會要求黑一點胖一點的女人,「他所要的是豐肥的屈辱,這對於從前的玫瑰與王嬌蕊是一種報複」。也不會在一次突然的巧遇中碰上嬌蕊時,為她的幸福感到忌妒,而後嬌蕊問他的生活時,感到痛苦得淚流滿面。只是在生活中,他將母親放在前頭,將物質的生活放在前頭,若感情與物質只能選其一,他選擇物質。他是痛苦的,那又如何?生活總是要繼續下去的。

  愛情是有的,但是終究是輸給了人性。又或者說,愛情在生活裡是不可能不參雜其他的東西,不可能是純粹的。只是人性真是複雜,忌妒、得不到滿足的報復,就是使另外一個人的人生黯淡,這樣週而復始。
  因為是局外人也是年輕人,看著振保總有些疑問,做人一定要這麼辛苦麼?如果虛偽可以得到快樂也就算了,可情況並不是,他的一生總感覺不是為了自己而活,生活有必要這麼不痛快嗎?
看著這篇極為諷刺的小說,是接受的,只是心底還是保存一些可能,也許別的人的選擇會是不一樣的,這是一群人,只是也還有另外一群人。

《金鎖記》
  七巧最初結婚並不是因為愛情,是為了金錢與更好的物質生活,嫁入了夫家,她卻發現丈夫長年臥病在床,而她因為是麻油店出生的小小平民,也因為她的丈夫沒什麼成就,在夫家裡是被欺侮看不起的,這就是她的婚姻—一生的歸宿。
在姜家七巧的愛慾與情慾不只不被滿足,還被瘋狂壓抑。她的丈夫全然無法滿足她,在姜家她像是孤軍奮鬥般,沒有靠山,沒有助力,什麼都沒有,她很辛苦的活著。能給她安全感與存在感的不是感情,是金錢與權力,再感情無法得到滿足與依靠的時候,她只好抓住金錢,她金錢慾望高漲,漲得比天高。
  七巧是愛過的,用盡心力愛過的,然卻被黃金打散了,把最後一個滿足愛情的希望給打散了。
  當季澤站在她面前,小聲叫道:「二嫂!……七巧」接著終於訴說了隱藏十年的愛以後:「七巧低著頭,沐浴在光輝裡,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這些年了,她跟他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來,還有今天!」一生僅僅一次「沐浴在光輝裡」,光亮像打入陰暗的深淵,一切都亮了起來。
  「他也老了十年了。然而人究竟還是那個人呵!他難道是哄她麼?他想她的錢——她賣掉她的一生換來的幾個錢?僅僅這一念便使她暴怒起來了。」這一轉念,濃雲密佈,暴風雨馬上毫不留情地掃蕩地掃蕩那一剎那的光輝「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狂風暴雨過去,一切也都過去,愛情也是。「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長,這寂寂的一剎那。」悔,恨。「她要在樓上的窗戶裡再看他一眼。無論如何,她從前愛過他。她的愛給了她無窮的痛苦。單隻這一點,就使他值得留戀。」「七巧眼前彷彿掛了冰冷的珍珠簾,一陣熱風來了,把那簾子緊緊貼在她臉上,風去了,又把簾子吸了回去,氣還沒透過來,風又來了,沒頭沒臉包住她──一陣涼,一陣熱,她只是淌著眼淚。」在這樣一個女子身上,愛情對於她也是奢侈的吧!
長白的婚姻相比七巧的來得又更奇怪了,「長白在外面賭錢,捧女戲子,七巧還沒甚話說,後來漸漸跟著他三叔姜季澤逛起窯子來,七巧方才著了慌,手忙腳亂替他定親,娶了一個袁家的小姐,小名芝壽。」為了把他綁在家裡,不要出去混,才娶的親。沒有感情基礎,也因為七巧的破壞,使長白也沒有一個幸福的婚姻。
  長安原本也有個美好的戀情,比起七巧痛苦又深刻的愛,長安的平淡多了也恬靜多了。「兩人並排在公園裡走著,很少說話,眼角裡帶著一點對方的衣服與移動著的腳,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氣,這單純而可愛的印象便是他們身邊的欄杆,欄杆把他 們與眾人隔開了。空曠的綠草地上,許多人跑著,笑著,談著,可是他們走的是寂寂的綺麗的迴廊──走不完的寂寂的迴廊。不說話,長安並不感到任何缺陷。」可惜這樣的美好持續不久,片刻便消失在七巧的挑撥底下,戀愛中的人是真的盲目了,看著他們真教局外人感到心疼阿!愛情,是真的禁不起考驗麼?

  這是部瘋狂的小說,看完直教人起雞皮疙瘩,七巧那股瘋狂的勁是真可怕,毀了一家子的人,一家子阿!其實七巧的力量,可以說是來自於愛情,在愛情失去了一切,所以所有人都成為她報復的對象。她可怕的地方在於,她可以隨便算計兒女的幸福而不感到愧疚,還不斷繼續更恐怖的破壞。

《傾城之戀》
  女人在那個世代可真是無法生存,尤其離了婚的女人,只能回到娘家,寄人籬下還得要看人臉色的生活,還真是難過阿!流蘇就是這樣一個可憐的女子,為了改善生活,要有尊嚴得過活,還是只能選擇才離開的職業—婚姻。
  流蘇與柳原最初只是在遊戲而已,名為愛情的遊戲,兩人誰都沒有付出真心,僅僅是試探而已。范柳原本就只想玩玩女人,調劑生活罷了;白流蘇卻是要試探,這人是否能給予她想要的,就這樣兩人進行著愛情攻防戰。「他使她吃醋,無非是用的激將法,逼著她自動的投到他懷裡去。她早不同他好,晚不同他好,偏揀這個當口和他和好了,白犧牲了她自己,他一定不承情,只道她中了他的計。她做夢也休想他娶她。……很明顯的,他要她,可是他不願意娶她。然而她家裡雖窮,也還是個望族,大家都是場面上的人,他擔當不起這誘姦的罪名。因此他採取了那種光明正大的態度。她現在知道了,那完全是假撇清。他處處地方希圖脫卸責任。以後她若是被拋棄了,她絕對沒有誰可抱怨。」
  直到城市的淪陷,他們才有了一點真心,被封鎖的感情或許只有在毀滅的剎那,才能夠肆無忌膽的釋放。「她突然爬到柳原身邊,隔著他的棉被,擁抱著他。他從被窩裡伸出手來握住她的手。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在戰火中,生死存亡的問題超越了個人的歷史包袱,在死亡陰影下,傳統父權的優越感以及女性的自卑感都被驅散,「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子。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何等淡漠的筆調,卻刻畫傳統男女獲得解放的出路。
  然這一點真心也不見得有多可靠,他們婚後回到上海。「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那是值得慶幸的好現象,表示他完全把她當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順的妻。然而流蘇還是有點悵惘。」這是愛情靠不住,還是婚姻靠不住呢?難怪常言道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在《傾城之戀》還真是切合的寫照阿!

  情愛婚姻已經被套上了種種枷鎖:黃金、傳統的。在將婚姻作為職業時,金錢成了衡量婚姻的準則。白流蘇對范柳原就只是:「無非是圖他的錢」。他們或許有一點真心,但是在金錢底下,這點真心顯得多麼低微,多麼可憐。

  《傾城之戀》的感覺比起其他幾篇小說來得淡些,她沒那麼深刻,沒有驚心動魄,就是個平淡傳奇。可是仔細回想起來,成全他們的愛情,可是倒了一座城,「有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我覺得可以解釋成,成全一個愛情的可能與機緣,就像是要一座城市傾毀般的困難。
  教人可惜的還是,流蘇還是有點「悵惘」。

  張愛玲很喜歡「惘然」,她總是感到淒涼與不安,她在年輕時有多次表示「將來不是我們的」也說過「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的要求。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在戰爭時,她感到人生生命變得很淡,「什麼都是模糊瑟縮,靠不住…無牽無掛的空虛和絕望。」張愛玲很喜歡「惘然」,在她的作品中也常常出現。

《半生緣》
  曼楨與世鈞的愛情是張愛玲作品中少見的,他們相知相戀,愛得純情真摯,無利益計較,無物質牽掛,是浪漫的。可惜的是《半生緣》中的幾對婚姻也都不存有愛情。
曼楨與世鈞相較於流蘇與柳原正好是個對照,他們的愛情正有著悲劇的崇高與宿命性,而流蘇的愛情正因為是傳奇,沒有驚心動魄的表現,既沒有真正的歡暢,也沒有刻骨銘心的悲哀。曼楨與世鈞都很平凡的年輕人,是隨處可見的平凡人,他們的愛情也是平平淡淡的,而那樣平凡的感情,就只有化為悲劇才會令人感動嘆息。
  若是他們真是一帆風順的結了婚,那麼他們感情也不會那麼的深刻了,可能婚前的感情基礎都將在柴米油鹽中消磨殆盡,永遠為著雞毛蒜皮的事情嘔氣,也許是平淡的幸福,但心底留存的也不會是最美好、最刻骨銘心的感情了。「至少現在她知道,他那時候是一心一意的愛著她的,他也知道她對他是一心一意的,就也感到一種淒涼的滿足。」真是淒涼的,滿足!
  曼楨的後半生算是毀了的,毀在了婚姻手裡。曼楨的姊姊妄想用自己妹妹套住自己的男人,鎖住婚姻,卻害慘了曼楨一輩子。祝鴻才原先為了得到曼楨費了無限的心機,後來卻覺得她索然無味,「就像一碗素蝦人」。曼楨變成了「完全無意於修飾,臉色黃黃的,老是帶著幾分病容,裝束也不入時,見了人總是默默無言。」「眼睛裡常常有一種呆笨的神氣。」而值得幸慰是世鈞腦海裡永遠保持著年輕曼楨的俏影。
  翠芝當年對叔惠,是帶著粉紅色少女的初戀,因為她不夠了解叔惠,只看見他的英俊與瀟灑的談吐,所以一直把他放在心底,一個理想中的情人。不管如何,他們中間終究是太不可能了,叔惠是個窮小子,光這點翠芝的家庭就無法接受了,何況誰也不知道翠芝究竟能不能過著比較節儉的生活呢?而後來叔惠成了新派的知識份子,他又如何能接受翠芝之後的整個舊式家庭?
當叔惠要來時,翠芝是忙得不能自己了,打地板又搬家具的,還親自跑大老遠去買吃喝的。「翠芝把東西放在桌上,笑道:『那還好。我都急死了!就手去買了點火腿,跑到拋球場——只有那家的頂好了,叫傭人買又不行,非得自己去揀。』世鈞笑道:『哦, 你買了火腿啊?我這兩天倒正在這裡想吃。』說道:『你愛吃火腿?怎麼從來沒聽見你說過?』世鈞笑道:『我怎麼沒說過?我每次說,你總是說:非得要跑到拋球場去,非得要自己去揀。結果從來也沒吃著過。』」邊外人怎麼看都覺得太過火了,翠芝做得實在太明顯了,但是奇怪做丈夫的世均怎麼渾然不覺,原來世鈞從未留意過翠芝,他們是同一張床上睡了十幾年的異夢人。他們的日子雖滿是疙疙瘩瘩的小囉唆,可是他們很難吵得起來,是真真正正的相敬如冰。
  叔惠理智上不許自己接近翠芝,顧慮到兩家環境殊異,覺得自己無緣,私情上又不願別人佔有她,因而世鈞提及要翠芝結婚,他氣惱極了,礙於情誼,又作伴郎,只有喝得醉醺醺。在婚禮上,為了解除鬧酒僵持的場面,他攙起新娘的手,預備放到新郎的手裡,「但是翠芝這時候忽然抬起頭來,像叔惠呆呆的望著,叔惠一定是喝醉了,他也不知怎麼的,儘拉著她的手不放。」兩人內心中的掙扎在此時此刻顯露無疑。叔惠在外國也有過一場短暫的婚姻,他前妻像是翠芝的影子一般,年輕美麗又有錢,雖然後來分開了,但是叔惠像翠芝坦承往後交往的女子必然會是同一類型的,他們都笑了,「在一片笑聲中,翠芝卻感到一絲淒涼的勝利與滿足。」
  他們都只是平凡的都市年輕人,卻都得不到平凡平淡的婚姻,又或是這種畸形不正常的婚姻,才是真正平凡平常的婚姻?

  雖然愛情還是成就不了婚姻,婚姻成為了無休止的妥協。但是看著這本書是感覺最浪漫的,中間幾度看不下去,到了結尾雙方會面的場面,才呼了一口氣,很高興真的很高興,終於他們見面了。即使他們無法在一起,但是至少他們對愛最美好的回憶,都刻在心裡了,這才是永恆,永恆的美麗,永恆的愛情。我喜歡這部小說勝於其他的,這部真的浪漫多了,美麗多了,其他的真是比較淒涼。

婚姻制度的功能

  漢民族的婚姻,據說早在遠古的伏羲時代,就已經訂有制度。在女皇氐傳說中,有「女媧與太昊同母,佐太昊正婚姻,是云神媒」的記載。易序卦傳則載:「天地有萬物,有萬物而有男女,有男女而有夫婦,有夫婦而有父子,有父子而有君臣。君臣有上下,有上下而有禮義。夫婦之道不得不久。」充分說明了婚姻不但是人生歷程中,最要的轉變階段,也是人群間聯合的橋樑。

  婚姻制度的功能包括:基本人格的型成、地位的來源、社會化、緊張情境之調適、經濟資源、穩定感與安全感、傳宗接代等。
婚姻給人們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伴侶、快樂、愛、自我支持與認同、經濟安全感、及合法的性愛與子女。
  婚姻與親職亦完成並豐富了個人的生活史。
  婚姻聯繫了各種特質的親職關係。

  婚姻是如此重要,但是在清末民初時,腐朽的舊文化與新進文化刺激,許許多多家庭是充斥痛苦與悲哀,像是張愛玲就處於這樣的家庭中。也難怪會有戰爭的爆發,家庭都不好了,何況是國家呢?這時候的婚姻給的是什麼?地位、經濟,可能還有傳宗接代,其餘功用恐怕是都沒有了。婚姻還給人束縛、枷鎖,給人痛苦不安,這就是畸形的婚姻。

張愛玲作品與本身的對照

  我認為其是張愛玲是不在乎結婚的,婚姻只是一種形式而已,而她看過太多太多的人都在婚姻的沼澤裡,痛苦掙扎卻又越陷越深,連她的父母也是。所以當她與胡蘭成相戀時,她其實不太在意有沒有結婚的,對於婚姻的儀式也沒有太重視。她重視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度,若是兩人已經失去那種心靈相通的默契,婚姻也就變成了枷鎖束縛,成了可怕的怪獸,折磨兩個人。
張愛玲是以邊際人的眼光,冷靜淡然看整個人生,她的作品才能以全然客觀的角度書寫,她能夠如此全盤接受人性的黑暗,是否代表她是對人性絕望的?我以為她也是個對真心、真情、真愛的崇拜者、尋求者和表達者,雖然她多次感到深刻的失望。在她的身平看來,她其實是渴望感情的,可是她害怕受到傷害,不敢輕易做嘗試,她才能以完全的旁觀者角度來觀察人生,因為她不敢輕易進入,也不常進入。而她對胡蘭成那麼豐沛的感情,也可以得到解釋。
  張愛玲在對照記裡說:「崎嶇的成長期,也漫漫長途,看不見盡頭。滿目荒涼,只有我祖父母的姻緣色彩鮮明,給了我很大的滿足。」李鴻章的婚姻其實沒那麼幸福,只是比起許多人好太多太多了,他們夫婦在南京養老,縱情詩酒,好不風流,可是張佩綸其實還有個姨太太,曾經張愛玲的姑姑對她說過:「我想奶奶(張愛玲的祖母)也是不願意的。」張愛玲自己坦承,當時她太羅曼蒂克了,這話簡直聽不進去,她只聽進與相信祖父母婚姻中美好的那一面。
  張愛玲對愛擁有美好的憧憬與理想,然而她對人性卻是極度沒自信,她是徹底的悲觀主義者,在她作品中,人性的卑劣、自私、虛偽、扭曲都表露無遺,情愛的虛假、殘酷的婚姻也隨處可見。這種想法應該是她的家庭所影響的,她自己述說她的成長期是滿目荒涼,這也難怪她對人是如此悲觀。她作品中的愛情破滅,幾乎不是不可抵擋的外力,而是因為人性的惡。《紅玫瑰與白玫瑰》是很可以解釋的。

四. 結論

  人其實是禁不起孤獨的,需要感情的倚靠,愛情也是這樣的。但是人有慾望,為了活得更好,而人不一定會選擇感情,它不那麼實際。那麼充斥其他慾望的愛情算是真愛麼?是平淡如細水長流,還是轟轟烈烈要教人生死相許才算是真愛?張愛玲寫了許多的愛情,許多不浪漫的,但是看了總教人感到悽涼,可是也真實的多了,愛情參了許許多多的佐料,金錢、權力、慾望…,不是那麼的純粹。

  在張愛玲的想法中,愛情是很容易幻滅的,雖然她崇尚真愛,可她也認為愛情容易迷失在其他的人性中,也可以說她對人性沒有信心,她是徹底的悲觀主義者。而婚姻不太可能是愛情的延續,婚姻後面承擔了太多的責任,以至於愛情無法存活其中。她看到的人生是灰暗陰沉的,人都在感情中載浮載沉,還有其他複雜的人性,這是她看到的世界,也是她作品中的呈現。
其實對於愛情,我與張愛玲是相似的,充滿理想或者可以說是幻想,我以為愛情是很美麗的,我憧憬的是兩人相知相惜的默契,在現在不經世事的時侯,還保有的對愛情的憧憬。

  到底婚姻終能否存有愛情,或是愛情佔有比較多的比例?張愛玲看到的幾乎是沒有的,連《半生緣》都已經這麼接近美好的結局,最後還是毀了,毀在人性、文化底下。
在舊文化底下,婚姻是女人的職業,是男人的擺設。
  而現在的新思想下,男女平等,女性也有能力獨自在社會上生存,然而幸福美滿的婚姻也並沒有多多少,反而是離婚率日漸增加,婚姻是年輕男女一時衝動的結果,婚後感情卻漸漸變質,有句話不是說:「因相錯而相遇,因相愛而相惜,因相知而分離」,這是現在的婚姻。可是婚姻是有很大責任的,要承擔起兩個家族,要照顧一個家庭,這一個不好就會像張愛玲書中的人物,活在痛苦的沼澤中,不可自拔。
  可是婚姻在現今的社會體系中,有這麼重要嗎?古代,一個個世家大族組成龐大的社會體系,在現今已經不是這樣了,家族都已經拆散成了小單位的家庭,個體的自主性變強了,那麼婚姻還有這麼重要嗎?近年,多了許多的不婚主義者,他們認為婚姻是種束縛,兩人的相處並不需要靠著制度來維持,當然這建構在感情至上的想法上。而我自己也比較傾向於這種,婚姻制度也許可以保障很多,但是絕對無法保障感情,感情是強迫不來的。在以感情為基礎的想法上,其實婚姻是沒有必要的,想想古代人與現在的年輕人在婚姻裡打滾,卻又不快活,何必呢?
我認為張愛玲其實也沒那麼在乎婚姻這個形式,她與胡蘭成在一起時,並不常談到婚姻,後來結婚時也沒有舉行儀式。我覺得與她的家庭也有些關聯,她父母的婚姻其實給了她很多的壞印象。

小心別掉入愛情與婚姻的泥沼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