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大約西元前390年所寫成的作品。它以蘇格拉底為主角,採用對話體的形式,對話錄關心到底什麼是「世事的道理」,並且探討的領域包括了經濟學、政治社會學、政治哲學、倫理學、正義及知識。
上述領域都是從研究正義之性質的角度作思考——這就是對話的中心問題:什麼是正義?從這個基點出發,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建造一個理想的城市。
摘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0%86%E6%83%B3%E5%9B%BD
共和(制),在拉丁語原意是「人民的公共事務」。個體的各種意見如何透過某種制度和諧地產生集體的(多數的)統治形式,涉及個體與群體的關係。
本課程取名《歷史共和國》,意義有二層:
一則敘明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追求家/國與情/愛的幸福(在群己關係中不斷找尋可能的平衡點)永遠不曾停歇過。
另則透過文本與影本的互文詮釋與想像,在歷史的遠近場景中(群己關係中),彰顯這種主體性與社會性的存在。
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大約西元前390年所寫成的作品。它以蘇格拉底為主角,採用對話體的形式,對話錄關心到底什麼是「世事的道理」,並且探討的領域包括了經濟學、政治社會學、政治哲學、倫理學、正義及知識。
上述領域都是從研究正義之性質的角度作思考——這就是對話的中心問題:什麼是正義?從這個基點出發,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建造一個理想的城市。
摘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0%86%E6%83%B3%E5%9B%BD
共和(制),在拉丁語原意是「人民的公共事務」。個體的各種意見如何透過某種制度和諧地產生集體的(多數的)統治形式,涉及個體與群體的關係。
本課程取名《歷史共和國》,意義有二層:
一則敘明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追求家/國與情/愛的幸福(在群己關係中不斷找尋可能的平衡點)永遠不曾停歇過。
另則透過文本與影本的互文詮釋與想像,在歷史的遠近場景中(群己關係中),彰顯這種主體性與社會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