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102學年度第2學期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期初座談會參加人員心得分享
時間:103年03月14日星期五
地點:國立中正大學禮堂國際會議廳
Ø 邵承芬老師
1. 當老師與TA都做不到的事就無法要求學生(林崇熙)
(1) 從學生的角度出發。
(2) 引起學生的興趣。
(3) 沒有不好教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2. 改變(chenge)是這個計畫最主要的精神,要改變學生,先改變自己,千萬不要複製自己的經驗(個人想法:經驗陷阱,如和坤用對待乾隆的方式對待嘉慶)。
3. 所有的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有標準答案的都不是問題。
4. 在課程的經營過程中:
(1) 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有新的改變→老師、TA與學生三者之間
個人感想→就算學生無法有改變;至少老師及TA們要有所改變;如果連TA們都無法有改變,那最起碼我們老師在整個課群的經營過程中,一定要讓自己的生命有新的改變。
(2) 找出兩極的光譜→相互衝突的概念,仍能正常運作
─品味與技術之間
─中庸與平庸之間
─理論與實際
─歷史與未來
5. 如何讓學生從課程中反思自我的人格特質
個人想法:日後在課程中多讓學生們進行反思。
6. 如果學生『不鳥你』的六大策略
(1) 運用課程的設計
(3) 將課開在8:00
(4) 用專業的觀察去感動他們的心靈
(5) 運用同儕的力量
(6) 請TA輔助
7. 成果報告呈現要點
(1) 計畫辦公室希望我們呈現的不是作了什麼事;而是能夠『如實地』呈現實際執行的成果。
(2) 必須盡量做到『教學的突破與創新』。
(3) 如何呈現學生的回饋。
(4) 計畫成果報告PPT不要超過15M。
8. 期末成果報告的時間及方式
(1) 06/25及06/26兩天。
(2) 有口頭及海報兩種形式。
(3) 海報必須自己佈置,在允許的範圍內,都可以運用。
Ø 吳美玲老師TA(吳紫瑜)
l 要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認真上課?
問題在於為何學生無法集中注意力導致不認真上課,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 :
1. 相比於課程,其他的事物(訊息交流、課外讀物、感情、生活壓力、個人興趣、潮流時事等等)對於現階段的學生更有”吸引力”與”迫切性”,使學生將對於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放到課程以外的地方?
Sol:學生在學習階段尤其會對任何未知的事物產生好奇與強烈的探索慾望,經過未知事物的初步了解後產生興趣就會更進一步的花費時間去深入探索,這是做研究的正確態度。為了讓學生將心力花在教授的課程,我認為課程的理論與實務結合是引起學生興趣最好的方式,尤其是能與趨勢相關的實務內容。
2. 課程所講述的知識內容已與社會脫節,讓學生不感興趣?或是教導的知識內容本身對學生無用?抑或教學方式、手法讓學生感到無趣?
Sol:我認為知識是沒有分時代或趨勢,尤其基礎知識更是如此,但是這並不表示每一位學生都能理解基礎的重要性並認真學習,”書到用時方恨少”是最真實的寫照;同樣的,在知識的海洋裡,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並專精那未來需要用到的基礎知識,是非常困難的。這都依靠老師與助教的專業能力,因此需要走在時代與理論前沿的知識與最新的研究資訊,給予符合趨勢的授課知識內容,並設計適當的教學手法。
3. 每一位身為團體中一份子的學生(小組、課堂、學校),是否因”眾數效應”而跟隨人群或羊群領頭羊盲目的前進而將精力用到其他事物上?
Sol:學校就如同社會的縮影,具有領導魅力的人總會不知不覺影響其它同學,我們應該適當的引導這些領頭羊並提供充分的資訊,使其發展出對自己、學校與社會都有利的思維,而非用規定或手段去阻礙否定學生的想法與創意。
l 要如何讓學生認為課程與老師比手機更有魅力?
智慧型手機能透過網路提供即時的訊息交流與豐富的文字、圖片、影像資料,若課程只是簡單的導讀或提供的知識透過手機與網路即可取得,那學生為何要來上課?所以課程要能夠有更多元的知識交流與對話、討論,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將學來的知識實際運用,使同學提高學習的興趣。
l 老師如何自我管理進而要求學生?
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將自己需要管理的事物或行程或習慣,逐步安排並訂出執行與完成的時間,以身作則的教導學生。
Ø 吳美玲老師TA(吳昌哲)
魏澤民:建立學生退選意識,以免學生將通識課程當營養學分。
l 方法:建立問題與想法,以解決問題的方式,提高學生對於通識課程的興趣。
上課讓學生很忙碌,沒有時間睡覺。
l 觀念:老師不應該是僧侶與具有影響力,而制度好壞影響課程的執行。
林崇熙:
1.要求別人前先要求自己吧~~!!
2.教育的改變??其實台灣教育並未改變很多...
3.大學機制就是應該要提供學生改變的機會,而非擇優汰劣!
4.大學與教師必須與時改變。
5.”規範與想像力”
在教育中,我們成了想像力的殺手,而大學與社會產生極大落差。
6.大學背離社會,而社會對大學失去信心。
7."課群計畫導致改變",而課群則可以成為一種新的巨大課程。
8.突出在於兩極化,故宜在兩極的張力中培養品味。
9.複製是弱化的表現。
元智:
1.建立教師讀書會。
2.尋求外部機構來一起合作。
3.實務上的操作與制度。
徐瑋瑩:(戴特沃德)身心合一。
1.由身體的感知推及外在的感知,進而推至社會。
2.模仿除了外在模仿,亦包含內在感受的模仿。
3.身體承載文化。(Ex:纏足、束腰)
陳東賢:
1.培養數學思維,推及社會議題,以有邏輯性的方式來做思考。
2.每週隨筆,小組間互評並給予建議,課程與家人互動並得到迴響。
黃俊儒:共班上課之後?共班意義必須要呈現出來,課程間互相交流非常重要。
讀書會:
1.書看完之後學生自行提問,以建立學生思考習慣。
2.讀書會自行提出問題,並給學生抽問題回答。
分組方式可參考:
兩認識的人一起,6人一組,這樣便可降低學生面對其他人的不適感,亦兼具跨領域和拓展視野的功能。
考試是知識面 而回饋?
台灣通識網:http://get.aca.ntu.edu.tw/
Ø 邵承芬老師TA(傅郁琪)
1. 如何建構學生想法-在課程中給許學生獨立思考成長為指標,教師不再給予答案,而是給予方向及工具讓學生去尋找答案。
2. 以身作則為教學榜樣-在課程的進行或討論中,都必須給予學生正確的學習榜樣,以達到以身作則為基本要求。
3. 沒有不好教的學生,只有不教的老師-相信努力付出關心與教導,必定能使學生成長,但學生的自發行為不見得是教師及助教的不盡責,而是學生從小到大升學中,家長與學校給予學生的規則與規範尚未建立。
4. 台灣學生的民主是否太自由-民主意識的高漲,讓學生在尋求民主之時,卻忘記自己本身的職責與道德倫理,而不是一味的要求民主的重要性。
5. 讀大學就是要提供學生改變的機會,而不是知識-大學的普及與專業知識的不足,才使得學生不能改變翻身的命運。
6. 台灣教育體系的擇優汰劣,讓學生不再有各種機會-天生我材必有用,並非讀書升學才能創造好機會。
7. 如何讓大學教育現況與社會現實與產業需求做結合-學是為提升自我知識內涵,以提高進入社會的競爭力,大學是要讓學生多元學習成長的殿堂;大學只授專業理論的企業製造商,其實都值得省思。
8. 社會進步的改變,卻有些大學還在圍牆內繼續內卷化-唯有不斷創新改變的課程與教學方式,才能使得學生內化程度提高。
9. 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就是導入倫理/民主/科學/美學/媒體五大素養
10. 利用文創體驗-讓學生有從做中學的體驗並得到省思。
11. 課後與各協同單位的永續經營,讓好的教學繼續留存。
12. 提升學生自我觀察力及反省力-課程中的觀察力及課後的反思力,更能有助於學生從中領悟課中教師傳達的真正意義。
13. 一連的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的參與度更高-活動設計中的學習與領悟,更是在課程規劃中的一大重點。
Ø 藍清水老師TA(陳婷婷)
1.教育部計畫的目的就是:1.喚起重視 2.鼓勵新領域 3.開創性提升。
2.打房政策(台北市核心)讓年輕人買得起房子是謬誤理論─大學教出來的政客。
3.目前大學生的教育現況是,學生有可拿60分的解題能力即可,但這樣造成學生無競爭力。(知識80%會被淘汰,但態度不會)。
4.大學就是要提供學生「改變」的機會。
5.助教是老師的幫手,應以身作則。
6.早期教育是老師教學生知識,目前是師生共學、師生共長。
7.漢字文化與藝術─沒落的文化產業,雖乏味但要激起學生興趣。
8.排除學生不來上課的方法─將課排在8:00可自動篩選出學生。
9.與學生交心,FB與學生互動聯繫。
10.期末座談會成果發表以不超出架子為框線,但可往上或往下展示。
謝謝計畫辦公室舉辦這次的座談,給予我這麼好的學習機會,明白TA是要輔助老師將一個班級的學生帶領好,讓他們沒有白選到這門課。TA也要以身作則,學生也在看TA的所作所為。但願一個學期結束後,學生能夠學到東西,改變以往上通識課態度散漫、上課划手機、不知為何選而選的態度,並喜歡且沒有後悔選到這門課程。
同時也希望我能學習如何做個盡職的助教,有太多眉眉角角要學了!溝通能力、表達能力、態度、與精神!讓我們所有的TA及老師互相勉勵成長,期許我們期末成果發表順利並且拿到教育部的績優計畫獎吧!:)
Ø 閔宇經老師TA(陳宥君)
1. 菁英衝突理論認為教育是強化階層化的工具,在單一價值觀的教育傳授中,是沒有機會的,而”改變”則可以造成階級的流動,因此在大學教育中,改變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2. 通識教育應著重於創新及改變,教育不應該過度或單方面強調理論,應努力強化理論與實務的媒合。
3. 素養的養成以及知識的傳授是通識教育最主要目的之一。
4. 管理制度的僵化造成Iron cage,應去突破、改變,並且可以以跨學科的方式,領導學生提升其思考層次。
5. 跨領域的合作領導創新,並且以不同的凝視角度去改變思維。
6. 因材施教,不一味複製優秀學校的意識型態,再條件不同卻灌輸同樣意識型態下,可能產製出居於二、三流的地位。
7. 全球化的趨勢,意識型態不斷改變,唯有不斷創新才能有得到最好的成果。
8. 提升學生的態度,打破其”能過就好”的意識型態。
9. 從”做中學”、”師生共學”、”師生共長”,以達到雙贏效果。
10. 想辦法激起學生興趣,擺脫傳統學生對課程的看法。
11. 通識教育,雖需努力激發學生學習意願,但有關知識的承載也不能忽略,如何達到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12. TA主要目的是協助教學,並非讓老師扮演獨腳戲,以協助老師,激發學生學習狀況,期望達到最佳的效果。
13. 可以先篩選學生,剔除被動學生。
14. 知識的傳授,並非是以”傳授”為主要目的,傳授的過程、迴響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15. 化”想像藍圖”為行動,並實踐其精神;此外可經由多人討論激發出更多的火花。
16. 教學相長,活化課程計畫、豐富課程內容,以不同的凝視角度,去想像同學的期望,以此增加學生的學習旨趣。
17. 在想法的實踐之前,應該先審慎評估預期效果,是否有用?是否有替代方案?是否值得做?
18. 團體內每個人的想法很重要,應傾聽每個人的意見,以達到團隊合作的最大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