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登入
劉銘傳的生平
1樓
大家來認識劉銘傳,您所知道的劉銘傳,例如他是安徽合肥人.
2樓
台灣首任巡撫,對於台灣鐵道建設有極大貢獻
3樓
因為我愛聽廣播(至少開車的時候都在聽)
曾經聽 銘傳通識中心駱芬美老師在NEWS九八新聞臺「九八講堂」講述劉銘傳
覺得非常有趣 講了很多我們所不知道的劉銘傳的事蹟  不過現在該講題已經結束了  未來可能會出書吧
駱老師已有兩本書問世  都是時報出版的   不是打廣告喔  雖然還沒看過  不過應該是不錯
內容也符合本課群  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4樓
我非常喜歡杜維運先生的一個觀點:史學家於求真以後,必須進一步求美與求善.
杜氏認為史學家筆下的歷史如果僅是一味的求真而缺乏美與善,人類將因之而受禍無窮,人類的一部發展史,將永無文明之日.
有時想想,二二八史實在我們不斷的求真之下,究竟為臺灣帶來了多少的進步與發展?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如果我們看待歷史能夠兼顧真善美三重的標準,是否歷史可以帶給我們更寬廣的胸襟與更遼濶的視野呢?
 
但我個人非常贊同用多元觀點來審視歷史.因為當我們用多元觀點來審視歷史的同時,我們也就更能理解當時人的情境.
5樓
1.淮軍將領,洋務派骨幹,台灣省首任巡撫,中法戰爭中擊敗法國並邊練新軍,從事建設鐵路等一系列洋務運動為台灣的現代化奠定深遠的基礎。
6樓

有人說劉銘傳是倡淮旅,練洋操,議鐵路,建臺省,實創中國未有之奇,而其最偉大的成就,最值得後人景仰的事功則為“建臺省” 建設一個全新的近代化台灣。

7樓
清廷派駐臺灣的第一任總督劉銘傳,是建設臺灣的大功臣,臺灣的第一條鐵路便是他督促修築的。
8樓
軍事全局由李鴻章統籌,他派手下大將劉銘傳來台灣辦理軍務。 劉銘傳1884年七月十六日抵達基隆第二天法艦就跟蹤而來。雙方在基隆大沙灣展開激烈砲戰,一千餘官兵在劉銘傳率領下擊退法軍。今天獅球嶺、二沙灣(海門天險)砲台,便是當年劉銘傳所建。
9樓
清廷派駐臺灣的第一任總督劉銘傳
10樓
劉銘傳臺灣省首任巡撫,率軍擊敗法國艦隊的進犯,且編練新軍,從事建設鐵路等一系列洋務改革,為臺灣的現代化奠定了深遠的基礎。
11樓
1864年劉銘傳所率部隊攻克常州,俘虜陳坤書,被因此晉陞為直隸提督。1867年劉銘傳因對捻軍作戰首功,設計格斃東捻軍領袖任柱,被封為一等男爵,卻在不數日後,自馬上摔落,昏厥一個月,直到服了李鴻章於紫禁城求來的通竅丹才甦醒。然而在其累功晉升的過程中,屢傳劉銘傳冒功、誣陷等情,激化了湘軍與淮軍之間的派系矛盾。1868年劉辭職還鄉;回鄉後主持了一些回饋鄉里的建設,例如創辦肥西書院、修祖祠等。
 
出處 : 維基百科
12樓
劉銘傳我的第一個印象想到的就是鐵路,
鐵路真的對交通太重要了,
他在我的心目中已與交通建設畫上等號。
13樓
18歲時放棄讀書,落入江湖,曾一度上山,從事綠林劫盜。1856年他的母親因為受牽連自殺。劉銘傳悲哀不已,還鄉做團練
14樓
因此種種的建設與魄力,劉銘傳遂被稱為「台灣現代化之父」。在清末推行洋務的名臣中,如曾國藩、李鴻章等可以說都是他的老師,但他們若不是進士,就是翰林(讀書人)。反而行伍出身的劉銘傳,少了傳統科舉的包袱,最能吸收西方現代的知識,並能身體力行。設省後,劉銘傳在努力建設臺灣時,除了要使台灣成為全中國最進步的一省之外,也是為了防止日本在牡丹社事件後再對台灣有野心,他認為「禦侮首在自強,攘外必先靖內,內不靖則根本動搖,一有外憂,是且不攻自靡」。因此,劉銘傳在位臺灣六年,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唯一有系統實施全面改革計劃的省份,說他是「台灣現代化之父」實不為過。註:台湾省鐵路清廷派駐臺灣的第一任總督劉銘傳,是建設臺灣的大功臣,臺灣的第一條鐵路便是他督 促修築的。台湾原屬中國福建省。中法戰爭後單獨設省。劉銘傳於1887年奏准修建台湾省鐵路。路線以台北為中心,向東到延伸到基隆港,向西南可到達新竹,分别於1891年和1893年建成,兩段共長约107公里,軌距1,067毫米,軌重每公尺達18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