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登入
嘉南大圳的水利工程特色是什麼?對嘉南平原帶來了什麼樣的經齊效益?
1樓
嘉南大圳從1920年開工以後,歷十年方竣工,八田與一在工程設計上採用了什麼樣的特殊設計及工法?而完工後又帶給嘉南地區什麼樣的經濟效益?請大家詳細的說明!
2樓
八田與一在1920年嘉南大圳開工以後,引進了新式的水壩工法以及大型土木用的機械設備,在一九三○年完工並順利儲水灌溉,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水利設施,嘉南平原有了灌溉,再加上徹底的土地改良,原來的洪水、乾旱、和鹽害等三大障礙全部掃除,整個工程完成後,嘉南平原的農業生產量遽增,六十萬農民受惠,每年稻米、甘蔗及雜作的產量高達八萬三千噸。
3樓
讓農民不必提水灌溉,自動流水進田灌溉,嘉南大圳顯著提升嘉南地區的農民所得。
4樓

嘉南大圳,原稱官佃溪埤圳,為 日治時期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由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工程包括當時東南亞第一大的烏山頭水庫


大圳興工於1920年9月,以灌溉區域涵蓋當時嘉義廳台南廳得名(今雲林、嘉義、臺南等縣市)。1930年4月峻工,耗費5,414萬日圓[1]嘉南平原水田亦大幅增加30倍。
嘉南平原特色是少雨、日照,早期許多地方仍為倚賴天候決定收成的「看天田」,直到1930年嘉南大圳完工後,遂有「穀倉」之美稱。另外由於氣候因素,故有其他地理區少見的甘蔗鹽田。尤其甘蔗是昔日台灣外銷的主力,配合昔日兼辦客運的糖業鐵路,構成平原鄉村的特色。
 
5樓
引進了新式的水壩工法以及大型土木用的機械設備
 
農產值提升
6樓
他的形狀似珊瑚,當時民政長官稱為珊瑚潭,使嘉南平原的生產量遽增,讓六十萬農民受惠每年稻米、甘蔗及其他農作物的產量高達八萬三千噸
 
7樓
農民不用再去提水,直接用自然流水的就好,增加了農民的產值
8樓
新式的水壩工法以及大型土木用的機械設備
9樓
讓農業產量更加提升
10樓
新式的水壩工法以及大型土木用的機械設備並讓台灣的農業產量提升
11樓
農業產量更加提升
12樓
大圳興工於1920年(大正9年)9月,以灌溉區域涵蓋當時嘉義廳、台南廳得名(今雲林、嘉義、臺南等縣市),首先先建造烏山頭水庫,之後開鑿水路溝通曾文溪和濁水溪兩大河流系統。使嘉南平原水田亦大幅增加30倍,而4年後稻獲量亦增加為4倍。

13樓
除了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也於濁水溪設立三處進水口,分別為林內第一進水口、林內第二進水口與中圍子第三進水口。
14樓
農民不用再提水灌溉,農業產量更加提升
15樓
嘉南大圳,原稱官佃溪埤圳,為日治時期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由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工程包括當時東南亞第一大的烏山頭水庫。大圳興工於1920年(大正9年)9月,以灌溉區域涵蓋當時嘉義廳、台南廳得名(今雲林、嘉義、臺南等縣市),首先先建造烏山頭水庫,之後開鑿水路溝通曾文溪和濁水溪兩大河流系統。1930年4月峻工,耗費約5,414萬日圓,嘉南平原水田亦大幅增加30倍,而4年後稻獲量亦增加為4倍。
16樓
創亞洲之先,引進大型土木用的蒸氣動力機械進行工程,包括鏟土機,壓力噴水機,砂石運輸車。並花七年時間,完成一條長達3078公尺貫穿烏山嶺連接曾文溪的引水隧道。
對嘉南平原的經濟效計有很大的幫助
17樓
特色是台水路、防潮與防水設備
農民不必提水灌溉,使嘉南平原的生產量遽增
18樓
農民不必在提水灌溉,使產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