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登入
1樓

空間,時變性的;族群,時變性的;國家,時變性的;所以認同? 是時變性的嗎?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問題存在於,生命歷程是否夠長和事件是否大到影響到讓我們認知到認同也是時變的,人本來就是承載許多歷史的生物,是一個歷史複合體,這些歷史承載來自於身為而獨特擁有的特質,思考、記憶與情感。而認同的時變與質變則在這些元素上發酵,正如同閔老師所欣賞的『召喚』一樣,在一個歷史複合體中本存在許多不同程度與層級的認同或是不認同感,只是處在不同環境當下產生不同的心理變化,因而產生認同差異性。而原我是什麼? 對於身為無神論者的我來說,我相信身為的主體性,正如同最近和大陸和韓國朋友聊到認知的差異,即便現在分為中國人、韓國人、台灣人,那30年前呢? 100年前? 2000年前? 是唐人? 還是夏人? 抑或是 100年後? 1000年後? 我想會多了地球人這一種認知下再去區分,所以當我們認知到認同也是時變性的,那重點就是身為而應有的不變認知,如果能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和和處事,我想大部分的分裂和歧視也都將不復存在。

2樓
  的確,從歷史的角度而言,透過時間與空間的轉換,人的認同也在不斷的變換中,有時僅僅是短短的2,30年,就可以產生了認同的變異。
 
  早在封建時代,有所謂華夷之防,指的是黃河流域的華夏與長江以南的苗蠻,到了大一統以後,即開始所謂長城以內的農業民族的漢人與長城以外的外族之別,實至今日,即使是在中國大陸,還有所謂的漢人或是滿人之分了嗎?
 
  台灣亦是如此,在明末清初大量漢人移墾之時,有所謂原漢之分;爾後漢人日眾,又有所謂的漳泉之分;頂下之別等,而現如今,還有如此的分類嗎?
 
  但要人們認知到這一層,卻是很困難,道理雖簡單,但牽涉到利益時,這些壁壘分明的界限就出現了。
 
  如同普通大學在強調自己的正統性時,就會與技職院校劃清界限;而國立大學在強調自己的優越性時,就又會與私立大學作一區分。人永遠在區別你與我之間,而忽略了讓你與我融在一起。
  人是群居的動物,究竟是幸還是不幸?因為群居,所以難免黨同伐異,是故孔子希望君子能夠做到和而不同,但難度太高了。
 
  有一首歌『你儂我儂』,其中有一段歌詞是<「將咱兩個一起打破,再將你我用水調和,
重新和泥,重新再做,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從今以後,我可以說,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其實族群的分野,每每隨著不同的時代,打破了一個界限,但又重新塑造出另一個分野,認同就在這樣的時空中,不斷的循環著;當有了一個新的認同時,又出現另一個不同而被需要認同的元素。
 
  如此想來,人類真是所為何來呢?為理想;為抱負;還是說穿了,都是為了利益呢?無解!想要世界和平,沒有分裂與歧視的社會,恐怕人類需要有很大的突破,而這個突破的元素究竟是什麼?實在是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