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登入
B10123021第七組余睿騏 ( 劉銘傳 課後討論03/10)
1樓
劉銘傳,字省三,清末安徽省合肥縣人。11歲喪父,生活極為艱苦。18歲時放棄讀書,落入江湖,曾一度上山,從事綠林劫盜。1856年他的母親因為受牽連自殺。劉銘傳悲哀不已,還鄉做團練。他曾一度想加入太平天國,但沒有這樣做,同時他一開始也反對清政府積極對抗太平天國。1857年劉銘傳拒絕當時合肥知縣的求救而被捕,此後不久又被釋放。從此他投靠李鴻章淮軍,開始加入對太平天國的戰爭,1862年7月份,接受太平軍的投降,收復上海浦東
  1. 擴大撫番:改善原住民生活,畫明漢山地界,不准軍民侵凌,並於台北設番學堂,贈與衣食、教算學、漢文、官話、臺語及起居禮儀。
  2. 增設郡縣:除臺北府外(府城於1884年建成,)又將臺灣府改為臺南府,另於中部(臺中彰化橋孜圖)置臺灣府,並擬定省會,全省增至三府、三廳、十一縣、一直隸州(臺北府、淡水縣、新竹縣、宜蘭縣、基隆廳、臺灣府、臺灣縣、彰化縣、雲林縣、苗栗縣、埔裏社廳、臺南府、安平縣、嘉義縣、鳳山縣、恆春縣、澎湖廳、臺東直隸州)。
  3. 清理賦稅:設官銀局,造銀幣每年數十萬兩(這是臺灣自造銀元之始)。
  4. 發展交通:1891年基隆、臺北鐵路通車(全中國第一條運客鐵路)先後添購輪船八艘,遠達南洋,連接南北電線,及於福建,擴充基隆煤礦。
  5. 推廣農業:鼓勵種茶、棉、桑等經濟作物、養蠶並拓展水利灌溉設施。
  6. 設新式學堂: 1885年在臺北大稻埕六館街創「西學堂」,是臺灣第一個新式學堂, 1886年在大稻埕建昌街設「電報學堂」。
  7. 電燈電報:完成建省工作(1887年),為臺灣近代化奠定相當基礎,臺北府首先有電燈。